严把入口关 畅通成长路
——海军某支队聚焦打赢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军士队伍的实践探索
■姜海涛 齐旭聪
大洋之上,波涛翻涌。仲秋时节,海军某支队舰艇编队奔赴陌生海域,展开多科目实战化训练。
舰舱内,警报骤响,红灯闪烁。刚刚晋升为下士的毛子胤紧盯屏幕上的数据,双手在键盘上快速操作,精准发出一串串指令,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在该支队,像毛子胤这样,刚通过选晋就已经在重大任务中担纲关键岗位的军士并非个例。
这些年轻军士面对挑战时能够表现从容与专业的背后,是该支队党委多年来对军士队伍建设的持续思考和探索:在未来海战中,如何锻造一支与新型主战装备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军士队伍。
训练结束,战舰归港。码头上,各型舰艇巍然列阵。它们见证着这支队伍转型跨越的坚实足迹,也昭示着他们充满挑战的前路。
“必须立起向战为战的鲜明导向,把住‘选、晋、育、用’关键环节,做到精准选拔、体系培养、人岗相适,让军士骨干队伍成为决胜未来海战的锋利‘刀尖’!”该支队领导的话语掷地有声。
海军舰艇编队正在开展训练。贾晓鹏摄
把好关——
以前专业过硬就一好百好,现在任何一块短板都可能影响选晋
一次实战化训练,让海军某支队对军士选拔标准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训练中,某新型系统突发故障。面对高度集成的系统架构和复杂的故障代码,操作该系统的军士一时无从下手。几经周折,系统虽得以修复,但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能力差距,让该支队党委一班人深感忧虑。
“装备迭代升级速度加快,军士选拔标准必须水涨船高。”该支队一位领导直言。
这种来自切身体会的认知,也与该支队基于客观数据的理性分析相互印证——
“6年前,支队新型舰艇占比不到30%,如今已经超过70%。”该支队作训科提供的数据,清晰标注出装备更新的加速度。
步入现代化驱逐舰的船舱,一座高效运转的“海上科技城”呈现眼前。上百台设备同时运转、几千条管路错综盘绕、数万个阀件密布其间。支撑起这套复杂系统平稳运行的,是来自这艘舰雷达、声呐、机电、通信等30多个专业200余个岗位的官兵。
“九成以上的装备由军士直接操作维护,每个岗位都牵动着整舰的生命线。”该支队人力资源科科长告诉笔者,在这个精密的体系里,任何节点的短板,都可能成为未来战场上的致命弱点。
建强军士队伍,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为此,该支队紧贴战斗力标准,建立起以“三考一评”为核心的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立起“能力本位”的鲜明导向,遴选出真正适配未来战争需求的骨干人才。
——理论考试“筛”出底蕴。既考基础原理,更聚焦新装备理论、应急处置流程与前沿科技知识,推动士兵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
——技能考核“筛”出硬功。模拟复杂险情、突发特情,在近似实战环境中检验士兵操作装备、排除故障的真本领;
——体能测试“筛”出素质。严格对标大纲要求,全程规范组织实施,并派出专人进行监督巡查,确保成绩真实有效;
——综合评议“筛”出公平。支部、部门、班长多维评价,既看大项任务和比武竞赛成绩,更看日常表现和协作意识,确保选出的骨干德才兼备。
这套考核体系的刚性标准,很快产生回响。某舰雷达兵钟创涌专业技能过硬、比武屡屡摘金夺银,却在今年的选晋考核中,结结实实地捏了一把汗。
原来,钟创涌平时将更多精力放在专业训练和参加任务上,忽视了军事体育训练。今年的选晋考核过程中,他的军事体育训练成绩刚刚达到“及格线”,留队前景也一度悬而未决。
“以前专业过硬就一好百好,现在任何一块短板都可能影响选晋。” 钟创涌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士兵的心声。
在这套考核体系下,同期另有35名服役期满的士兵,因单项考核不及格而未能如愿留队。
“标准严了,淘汰率高了,大家的危机感强了,练兵备战的劲头也更足了。”该支队某舰一位领导说,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正在成为支队官兵的共识。
引好路——
解决好“什么人留下”的问题,更要关注“留下来怎么干好”
军港内,浪花有节奏地拍打着舰体,一浪接着一浪。
某舰机舱内,机器运转声不绝于耳。一级军士长胡广俯身在一台主机旁,手中的听音棒在设备表面缓缓移动。两名年轻军士紧随其后,专注地观察着他的每一个动作。
利用听音棒来判断机器的运行状态,是机电兵的基本功,却也最见功力。细微的声响差异,需要的不仅是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经年累月与机器“对话”后的直觉。
“来听这里,声音不对。”突然,胡广手中的听音棒微微一停。两名年轻军士立即贴近,在巨大的背景噪音中屏息凝神,根据胡广的指导努力分辨着一丝微弱的异常声响。
那一刻,胡广坚守战舰35年积累的经验,正通过这个简单的场景悄然传授。
随着部队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年轻军士成长的节奏愈发紧迫。仅靠院校培训与个人摸索,培养周期已难以适应岗位的迫切需求。面对这一现实,该支队党委认识到,必须激活沉淀在老兵身上的“经验富矿”,让“绝活”得以接续,让战斗力在传承中持续生成。
于是,“师徒制”这一质朴却有效的培养模式,被重新赋予时代内涵,在该支队推行开来。
该支队机关遴选了56名像胡广这样的技术骨干担任“教练军士”,每人负责带教2至3名年轻军士,利用航行值更、日常检修、厂修等时机,进行手把手传授、点对点指导。同时,他们还签订《师徒结对责任书》,对培养目标和时间期限做出进一步明确。
事实上,这不仅是一个帮带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考核的过程。徒弟的成长进度与考核成绩,是综合评价“教练军士”的重要依据;同时,徒弟在带教期间的表现,也记入其岗位资格认证档案。
“解决好‘什么人留下’的问题,更要关注‘留下来怎么干好’。”该支队人力资源科科长介绍,在“师徒制”基础上,他们还整合“舰员级维修培训中心”和厂家培训资源,建立“军士人才孵化基地”,每年选派军士前往院校、工厂学习进修深造。目前,已有近九成军士获得专业资格证书。
这套复合型培养模式的成效,也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检验。该支队军士在近年各类比武竞赛中表现突出,金牌数和获奖总数连续三年位居前列。更直接的是,军士独立研判与排除故障的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故障自主检修率明显提升。
在一次跨海域机动训练中,某舰轮机系统突然出现故障,航速骤然下降。危急时刻,轮机班班长夏威沉着应对,一边组织人员监控关联设备状态,一边带领技术骨干迅速检查故障点。很快,故障被彻底排除,战舰按时抵达任务区域。
“以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只能紧急求助后方专家或厂家支援。”夏威说,如今我们能够自主排除故障,靠的就是在这套复合培养体系下锤炼出的硬功夫。
搭好台——
让能力强、素质好的军士有干头、有奔头、有盼头
深秋的军港,浪涌潮平。一场庄重的晋衔仪式正在该支队礼堂举行。
在激昂的乐曲声中,三级军士长洪伟君郑重接过那份承载着荣誉与责任的军衔命令。这一刻,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支队系统搭建军士成长阶梯、畅通职业发展路径的生动缩影。
“新的士兵制度实施以来,我们坚持为每名军士‘量体裁衣’,逐人规划成长路径。”该支队人力资源科陈干事打开办公室的档案柜,里面整齐排列的“成长档案”,记录着每名军士的专业特长、培训经历和任务表现,也标注着组织对每个人的成长规划。
洪伟君的成长轨迹,正是这种系统规划成效的有力印证。几年前,面对家庭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多重考量,这名技术过硬的老兵一度考虑服役期满后退役。
“那时候总觉得,在部队的发展好像看到了天花板,不如趁年轻回到地方闯一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洪伟君坦言。
一个傍晚,支队人力资源科干事专程找到洪伟君,将“成长档案”中的“职业发展规划书”交到他手中。翻开规划书,他未来5年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晋升培训、岗位任职、技能鉴定,甚至细致到每个阶段的考核目标和成长要求。
“看到规划书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到眼前的路亮了起来。”
洪伟君说,这让他看到了在部队长期发展的希望。
如今,洪伟君按照规划书上的职业规划稳步前行,先后完成了所需的技能鉴定和培训经历。焕发新动力的他,在重大演训任务中表现优秀,被上级机关评为该专业优秀职守。作为部门骨干,他正带领一批年轻军士在岗位上接力奋斗。
不仅如此,着眼军士队伍长远发展,该支队近年来还持续拓宽职业发展通道,通过统筹用好中高级军士编制、完善专业技能等级评定等措施,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发展路径,让能力强、素质好的军士有干头、有奔头、有盼头。
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同强大的磁场,极大增强了军士队伍的归属感、成就感和长期服役的意愿。近年来,该支队关键核心岗位军士队伍保持高度稳定,申请延期服役的优秀军士人数年均增长超过20%,“想留队、愿长期干”的氛围日益浓厚。
如今,走进该支队,处处能感受到这种良性循环带来的蓬勃活力,年轻军士潜心钻研专业技能,中级军士在关键岗位勇挑重担,高级军士成为技术带教的骨干力量。许多像洪伟君一样的技术骨干,在清晰的成长路径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坐标,选择将才华与热血倾注于万里海疆。
“严把入口关,畅通成长路,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打赢。”该支队领导说,未来他们将持续深化兵员工作改革创新,让每一名军士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绽放光彩,共同汇聚成推动战斗力跃升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