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班战士,个个能挑大梁”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勤琳
初秋时节,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信息支援部队某部一场实战化演练正在进行。
按导调组临机导调的特情,担负通信线路抢修任务的小组,在重重火力打击下,只剩下中士张辉一人到达任务点位。
“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抢通,我一定可以的。”稳住心神,张辉开始对断点进行接续。
气温已降至零下,熔接机过冷。为缩短设备开机反应时间,张辉干脆脱下外衣盖在设备上。
开机后一番忙碌,设备信号接通的绿灯亮起。
“比要求时限提前了一分多钟。”张辉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咱班战士,个个能挑大梁!”演练结束后,当着全班战士的面,该部三班班长董振江说出了这句话,并专门表扬了张辉。
张辉非常开心,不仅是因为顶住压力完成了这次任务,更是因为自己再次刷新了在战友们心中的印象。
在同班战友眼里,以前的张辉“毛病不少”,学习上不怎么主动,训练上也不怎么用功。骨干催他提升技能,他也不以为然:“那有啥好研究的,我都会,不误事就行。”
“心高气傲,可能带不出来。”其他老兵有些灰心,董振江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深信以前老班长说过的话——“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骨干。”
一段时间下来,通过对张辉的关注,董振江渐渐发现了他的长处——不仅头脑灵活,还热衷于干一些有挑战性的事。
一天,董振江脑海中灵光一闪。他让张辉担任了网系机房“一号操作手”,负责机房的网信运维。
担任“一号操作手”的第一天,面对机房的繁杂工作,平时不够认真的张辉立刻露了怯。无奈之下,他只能向班长骨干求助,磕磕绊绊才完成了任务。
从那天起,张辉开始发生改变,不仅认真学理论,而且有空就去机房实践操作。
对此,张辉说:“那天,我突然认识到自己的差距,认识到平时学习训练不认真不行,懂得少也不行。”
思想通了,就有了干劲。从那之后,张辉主动和其他战友一起钻研业务。除了学本专业的知识,他还积极拓展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逼着自己尽量多学一点、学透一点。终于,他的综合成绩跟了上来。
“带兵要讲究方法,遇到问题‘硬掰’肯定不行。”董振江解释说,“作为班长,就是要因人而异,找准做思想工作的支点,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家的激情和干劲。”
一名基层班长的带兵感悟——
“每名战士都可能是制胜的关键”
■马璟 黄永文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勤琳
信息支援部队某部组织通信专业技术比武,业务骨干争分夺秒进行课目作业。陈效通摄
董振江(右一)对年轻骨干进行传帮带。陈效通摄
“网络要高效运转,一个节点也不能少”
“是董班长创造的一次机会,让我开始真正融入集体。”谈到董振江的带兵方法,下士张开涛说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刚到部队时,张开涛有点不适应。面对大家,内向的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其他战友聊天时,他也插不上话。开班务会,大家纷纷发言,他却低着头。
由于专业训练成绩不够好,张开涛更加拘谨。时间一长,在训练间隙,他开始刻意地远离战友,一个人独自发呆。
“我也想融入集体,但不知道该怎么融入。有时候我觉得大家好像并不欢迎我。”谈心时,张开涛向董振江说出了心里话。
“把这里当成家,主动一点,尤其要大胆开口。”提醒完张开涛,董振江又叮嘱班里其他战友,对新战友要热情帮带,不能落下一个人。
但是,几天下来,张开涛和大家的关系还是老样子。
一天,董振江走到张开涛面前说:“咱班有3个人报名参加军体运动会,你抽时间帮帮他们。”
张开涛大学期间学的是体育专业,体育训练是他的强项。当时,班里这3名战友刚好处于训练瓶颈期,有一名战友还因为训练强度过大,导致肌肉拉伤。
张开涛的专业知识与点拨,让3名战友很快受益,张开涛的话也多了起来。
在军体运动会上,这3名战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军体运动会结束后,张开涛和班里战友的交流多了起来。
后来,一名战友的话让张开涛知道了董振江的良苦用心:“刚开始时我们想让董班长教我们,他坚持让我们来找你。”
“这是班长应该做的事。”董振江说,“每年都有一些新兵加入,必须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
董振江清楚地记得老班长帮带他时说过的话:“网络要高效运转,一个节点也不能少。班集体要有战斗力,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
正因如此,每逢新兵下连到班时,董振江都会一一和他们唠家常、聊部队,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陌生感。
“一个也不能少。”下士曾爱民谈到董振江帮带战友,这句话脱口而出,“对新兵融入班集体,他是这个态度。对帮助战友‘淬火’进步,他也是这个态度。”
曾爱民有这种印象,是因为他也是这句话的受益者。
刚下连时,曾爱民学业务进度较慢。战友们一遍过的东西,他得学上三四遍。
为了赶上进度,他常给自己“开小灶”,手指被光纤扎得多处缠上创可贴,可成绩还是上不去。
越急越容易出错。曾爱民开始怀疑自己,一度产生换专业的念头。
董振江发现后主动找曾爱民谈心,帮他分析原因和寻找破解办法:“我刚开始进步还没有你快,后来才发现,把基本功练扎实了,后期就成长得快了。”
在董振江劝导下,曾爱民稳住心神,开始一步一动地打基础。慢慢地,曾爱民的进步越来越明显,后来,在旅里组织的比武中,曾爱民一举夺得某项目的第一名。
“找到断点,就离解决问题不远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战友的思想工作也是,你得找到最合适的那把钥匙。”谈到带兵心得,董振江说,“这有点像我们平时抢修光缆,难在找断点,找到断点,就离解决问题不远了。”
上等兵杨松的经历,让董振江更加坚信这一点。在这批新兵下连后不久,董振江就发现杨松的表现有点异常,不仅上教育课时犯困,有时练队列都会打盹。董振江提醒过他多次,但收效甚微。
此后,董振江找杨松谈心,逐渐摸清了他的情况。原来,自杨松入伍以来,他的母亲一直对他能否适应部队生活心存担心,每天要等到杨松的电话才安心。
本来训练任务就挺重,每天还得琢磨如何才能让母亲安心,时间一长,杨松的精力就有些分散。
“不少新兵都面临着这类问题,得让大家的父母放心,新兵们才能安心。”周末连务会上,董振江向连队提议,组织一次家长回访日活动,邀请一些新兵家长来部队看看,打消他们的顾虑。
连队对此给予支持,很快,这项活动得到上级批准。
家长回访日活动如期举办。那天,受邀的新兵家长来到连队,董振江带着新兵进行示范表演。看到孩子们挺拔的军姿和整齐划一的动作,家长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部队环境这么好,孩子在这里变化这么大,我放心了。”杨松的母亲彻底打消了顾虑。
此后,杨松开始全身心地投身到训练当中,训练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找到断点,就离解决问题不远了。”排长金杰熙说,“这句话,给了我不小启示。”
那年,金杰熙刚从军校毕业。离校前,他专门向教员讨教了不少基层部队管理方法,准备大干一场。
来到连队时,正值连队组织比武集训强化训练。在连队支持下,金杰熙开始一试身手,两个月的集训被他安排得满满当当。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后,他期待的成绩大幅提升的场景没有出现。在一次强化训练时,还有两名选手因安排不当而意外受伤。医院里,金杰熙看着受伤的两名战友,心里满是内疚和自责。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董振江见状,主动帮他分析。
“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金杰熙问道。
“你的干劲大家有目共睹,但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要讲究技巧与方法。”在董振江提醒下,金杰熙茅塞顿开。
随后,金杰熙根据驻地环境以及每名选手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在后续的训练中,大家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金杰熙的努力也得到大家认可。
“每一个节点坚实可靠,才能连点成线”
那年,连队展开对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连队把骨干全部派了出去,一时间“兵撒千里”。然而就在这时,某单位的通信出现阻断,需要连队派人协助处理。不料,派出的一名战士因业务不精未能修复,还是连里重新派人,才解决了问题。
此事引发董振江的思考:通信网络是一个整体,断一点就会瘫一线甚至影响到全局。靠技能立身的班,必须做到人人过硬才行。
“每一个节点坚实可靠,才能连点成线,组线成网。”董振江用这句话鼓励班里战友。
对新战士,董振江决定推他们一把。因为他发现,不少新战士宁愿自己在一旁揣摩,也羞于开口向老兵请教。
“这不是自尊心强的表现,而是态度不端正。”董振江把新战士集合在一起,指出问题所在,明确提出要求:必须与老兵结成对子,主动找“师傅”帮带。
针对老兵忙于提升自身技能、对新兵帮带不够的问题,董振江及时加以引导:“结对子是教学相长的事,每名新战士都有自己的长处,大家应该相信他们,还要善于向他们学习。”
为此,他推荐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列兵普穷次仁走上讲台,向大家讲解计算机专业知识。普穷次仁在该专业领域的学识,让一些老兵真切地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再不努力,就落伍了!”
同时,董振江突出了对新老兵“对子”所取得进步的讲评,渐渐让大家认识到以老带新的成果同样重要。
“董班长很注重给大家提供锻炼机会。”中士杨礼相告诉笔者,“让班里的战士轮流担任业务分队长,就是其中一个举措。”杨礼相还记得自己首次担任业务分队长时的情形。那次,由他带队执行巡线任务。发现一处隐患点后,在几名新兵的“集体围观”下,杨礼相一急,竟然忘记了该如何处理。他向董振江求助,得到的只是思路与建议。稳住心神后,他开始回忆平时所学所练,展开逐步排查,终于排除了隐患。从那时起,杨礼相自信了许多。
经过种种努力,该班老兵对新兵的传帮带成效渐渐显现。“班长,我能行”“班长,让我上”……一次次任务面前,战士们也从刚开始的担心被点名变为个个主动请缨。如今,该班战士的业务技能水平全部达到优秀,人人取得专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
“知道自己的战位在全局中的作用,才能配合默契”
“你的心中先得有一张网。”经历过一次上级组织的专业技能大比武,董振江才知道老班长以前说的这句话颇有深意。
那年,旅里组织军体运动会暨技能大比武,连里让董振江带队参赛。看着自己所带参赛队里的一个个“尖子生”,他在立“军令状”时没有丝毫犹豫:保二争一。
然而,上了比武场,董振江有些慌神。“尖子生”们各有各的思路,未能形成良好配合。
最终,他们取得的名次并不理想。
“手指头再硬,攥不成拳,力量从哪里来?”这次失利,让董振江认识到,必须提升战友们的视野。
“就像面对多条线路,知道哪根该接在哪里是基本功。但如果你心中还有一张网,知道这根线在整个网路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那你的应变策略就会更多。”董振江后来这样告诉大家,“与此类似,咱们不仅要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而且要知道自己的战位在全局中的作用,才能配合默契。”
董振江把这个观点带到了连队党支部议训会上,建议增进各个专业、各个战位之间的配合,增强大家的协同意识。
在连队支持下,董振江牵头推行选修课制度,每名战士必须选修1至2门非本专业的相关业务。该制度实行一年后,情况发生了改变,不仅骨干之间的协同意识增强了,骨干与新兵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好。
前不久,营里组织了一次演练,在敷设野战光缆线路时,中士林梓君和上等兵洛桑益西分工协作,快速完成作业;另一个点位上,下士王昱博刚完成衰耗测试,上等兵郭锁立即展开资源分配……守在通信指挥车上的董振江看着信道绿灯一个个亮起,内心充满喜悦。
俗话说,水到渠成。那年,董振江和班里其他战友一起参加上级组织的野战通信节点开通架设比赛,大家齐心协力,配合默契,在15个参赛队里,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随着班里的战士既可独当一面也能“攥指成拳”,他们所获荣誉也渐渐增多。在这些荣誉中,董振江说得最多的,是班集体三等功以及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荣誉的背后,凝聚着全体战友的努力和汗水。”董振江说,“这也让大家坚信,在未来战场上,每名战士都可能是制胜的关键,每个人必须全力以赴精武强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锐视点
带兵要善于琢磨
■陈 洁
带兵就是带心。新时代官兵思想活跃,学历、素质普遍较高,既为部队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也给基层带兵人带来新的课题和挑战。
对基层带兵人来说,善于琢磨很重要,这是实现自我能力素质提升的重要方法,也是事半功倍带出好兵的前提和基础。
善于琢磨,首先是善于琢磨专业和业务。基层部队的班长靠素质立身,尤其是在一些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部队,不琢磨专业,不精通技术,就无法脱颖而出成为骨干和班长。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在士兵当中真正树立起威信,赢得战友尊重,成为学习的榜样。
善于琢磨,还要能从具体业务中升华出思考。俗话说,熟能生巧。通常来说,这种对业务的熟悉,不仅能使带兵人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捷径,而且还可以从中琢磨出一些道理来。由于这些业务同样为战士所熟知,从中总结出的道理就更容易为战士所接受,并且具有亲和力、感染力。
善于琢磨,也有助于找到做思想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当前,很多基层带兵人都能做到用心带兵,但其效果并不相同。原因之一,就是在发现问题后,还有一个方法问题,那就是从战士乐于接受的角度切入。只有这样,才能在春风化雨中解决思想问题。
善于琢磨,还有助于从更高的层次来思考问题。众所周知,带兵是以心换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带兵人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把一些问题看得更加透彻,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把战友的集体智慧与努力汇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执行力。
总之,带兵需要总结与思考。基层带兵人只有不断在实践中积累,持续丰富带兵方法,才能提高带兵水平,更好地团结大家投身部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