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踏访多个军史场馆和英雄部队,感悟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从命令的优良作风——
“号令意识”贯穿战斗征程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李由之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仪仗方队接受检阅。解放军报记者 李雪梅摄
秋色初染,岭南大地暑气未消。
记者来到中山市五桂山街道珠纵路,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看到一张熟悉的照片——
一名红军,头顶红星,迎风傲立,在黄土高坡吹响嘹亮军号。
这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著作《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摄影。这名红军号手的形象,多少年来早已深入人心。
军号属于军人,属于战场。大凡中国军人,对军号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只要当过兵,无论何时何地,一听见军号声,立刻就会觉得热血喷涌、心潮澎湃。
号令如山,执行没有借口;闻令而动,奔赴无问西东。
一声号令,三军景从。从烽火岁月的闯关夺隘到新时代的伟大行军,听党指挥、对党忠诚,不讲条件、坚决落实的号令意识,始终是我军鲜明的精神标识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法宝。
“军号声里有忠诚”
这名号手是谁?这张照片,为什么出现在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照片下方的名字给出了答案——谢立全,12岁参加红军,走过长征,身经百战。
1939年寒冬,时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二大队政委的谢立全和大队长谢斌,接到了一道命令——南下广东,开辟敌后战场。
没有犹豫,不讲条件,“坚决听从组织安排”是他们的回答。仅仅3天后,他们就踏上南行之路,穿越层层封锁,抵达韶关,与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头。
讲解员冯金雨说:“正是这次从延河到珠江的远征,两名曾经走过万水千山的红军战士,面临着又一次艰难的跋涉。”
从延河到珠江,又是一次“万里长征”!冯金雨介绍说,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珠江三角洲创建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孤悬敌后,长期处于日、伪、顽三方夹击之中,却有力牵制了日伪军数以万计的兵力,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支柱。解放战争时期,这支英雄部队的传人,又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广东再立新功。
珠江纵队何以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屡建奇功?原纵队政委梁嘉曾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党的坚强领导,又有各级党组织的周密部署和具体指导。”
听从党的召唤,服从党的指挥。人民军队的漫长征途上,嘹亮军号引出无数响亮回答。
在安徽阜阳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里,一份紧急电报静静陈列:“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邓小平同志后来回忆,接到这封电报时,部队已极度疲劳、伤亡较大,亟须休整。然而,“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
号令意识,总是一脉相承、听令景从。3年之后,当初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命令的邓小平,见到了一名坚决执行他的命令的部下——
1950年初,党中央决定提前进军西藏。时任18军军长张国华原本带领部队接管富庶的川南,却在上任途中接到命令,要他赶赴重庆受领最新任务。
见到张国华,邓小平第一句话便开门见山:“今天谈话凭党性。”张国华答:“一切听从党安排。”邓小平说:“你指挥部队去西藏。”张国华答:“坚决完成任务!”
一场堪称世界上最艰难的行军,就产生于这最简短的号令。为了完成这个号令,18军先后有3000多名官兵长眠在雪山冻土中。随张国华进藏的年仅3岁的女儿,也病逝于进军途中。
“什么是‘不讲条件’?就是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什么是‘坚决落实’?就是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解读革命前辈的故事,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郑愉感慨地说,“军号声里有忠诚。一声号令,大军开拔,百折不回;一声令下,不讲条件,坚决落实。”
自觉的意识,往往在取舍间愈发鲜明。中山日报社原记者萧亮忠的父亲萧子云,是一名珠江纵队的老兵。当年转业前夜,突然接到“暂缓报到”的通知,他二话没说,连夜卸下已装车的家具;后来,他又谢绝老战友关照,执意让儿子萧亮忠进工厂当锻工。
“反观自省,今天个别党员干部执行命令为何会犹豫迟疑、打折扣?究其根源,还是思想深处号令意识有所弱化。”中山军分区一名领导说,深入开展政治整训,就是要让号令意识牢固立起、根植心间,党让做的坚决去做,党不让做的坚决不做。这是境界,更是党性,是人民军队融入血脉的政治自觉!
“军号声里有纪律”
“十月的炮火连天响,敌人三路来进攻。民族的健儿上战场,血战西海保家乡……”
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西海村,《西海颂》的旋律传唱至今,仍在诉说着“西海大捷”的传奇。
1941年,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广州市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没有退缩,坚决落实上级作战要求,以“迟滞消耗敌人、集中歼敌一路、全面反击”的三步战略精准部署,以200余人毙伤伪军300余人,仅伤亡各1人。
“胜利源于战术得当,更源于执行纪律坚决。”走进西海抗日烈士陵园,青松翠柏间,馆长梁卓华道出胜利密码,这支部队完全按照八路军、新四军的建军原则改造,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准则,纪律性与凝聚力极强。
什么叫做纪律性与凝聚力极强?也许,号手最明白号令的含义。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里,静静地摆放着一支伤痕累累的军号。它是一位八路军司号员严格遵守命令,孤身一人7天7夜阻击敌人后留下的遗物。
1941年11月,日寇纠集重兵企图摧毁位于黄崖洞的兵工厂。战斗人员不断伤亡,最后只剩司号员崔振芳一人把守进入黄崖洞的唯一通道。整整7天7夜,崔振芳坚守在陡崖上,投出100多颗手榴弹,炸死炸伤数十名敌人。
最后,当增援部队到来时,崔振芳努力站起来,吹响了冲锋号。就在这时,他却被炮弹炸起的石块击中了喉咙,牺牲时年仅17岁。
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珍藏着一本《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它为我军后来的号谱,奠定了“基准音”。在我军不计其数的战斗中,“一切行动听指挥”就是不变的主旋律。
抗美援朝期间,党中央一声令下,第九兵团从温暖的南国急赴冰封的朝鲜。长津湖战役中,第20军59师177团6连125名官兵奉命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坚守阵地,全员壮烈牺牲,化作“冰雕连”。战士宋阿毛的绝笔诗震撼人心:“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军号声里有纪律。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军自觉执行战场纪律的表率有‘冰雕连’、有邱少云,冰雪和烈火都不能让战士们放弃阵地。今天,如果我们落实上级指示推诿扯皮、打折扣搞变通,不令人汗颜吗?”佛山市党史专家张群说,历史警示当下,一些人对上级指示被动执行、虚假执行、机械执行、选择执行,或是只表态不落实,其本质是不讲政治纪律。
严守纪律,就要防微杜渐。当年,顾顺章不遵守党的白区工作纪律,生活作风不检点,听不进组织和他人的批评意见,陈赓就预言:只要我们不死,准能见到顾顺章叛变的那一天。事实证明了陈赓的判断。
“今天深入开展政治整训,必须将纪律规矩摆在突出位置。”“黄土岭功臣炮连”所在旅领导说,组织如铁,纪律如磁,有组织无纪律,就会像磁铁消磁一样,失去凝聚力,丧失战斗力。
拾级而上,站在西海抗日战争烈士纪念碑前,毛泽东同志的告诫言犹在耳:“身为党员,铁的纪律就非执行不可。孙行者头上套的箍是金的,列宁论共产党的纪律说纪律是铁的,比孙行者的金箍还厉害,还硬。”
“军号声里有担当”
清风拂面,佛山市顺德区顺峰山公园游人如织。山顶旧寨塔上的弹孔清晰可见,仍在诉说着昔日的热血往事——
1945年2月19日,面对日伪军千余人疯狂进攻,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珠江纵队第二支队一个五人小组,奉命坚守旧寨塔,阻击日伪军。
面对强敌,5名战士将石头搬上塔顶,收起竹梯,居高临下,以子弹和石块击退敌军数次猛攻。敌人劝降不成,放火焚塔,战士们在火海中坚守至午夜,最终安全归队,成就了“旧寨塔五勇士”的壮举。
“从接令那一刻,他们就做好了用生命完成任务的准备。”中山市党史宣讲员黄跃进说。
黄跃进,也是珠江纵队老兵的后代。他的父亲黄旭,曾担任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情报站站长,抗战胜利后奉命留守,带着32名武工队员继续斗争。
为落实上级“发展壮大武装力量”的指令,黄旭将队伍拆分为5个小组,3年间将33人的队伍扩编为千余人的独立团。此后数十年,黄旭辗转7省、历经10余个岗位。
“党叫干啥就干啥,一声令下就出发!”这种强大的执行力,在我军历史上熠熠生辉。
“祖国要我守边卡,边防线上把根扎,雪山顶上也要发芽……”歌词平白如话、朴实无华,当年一首《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诞生于冰峰哨卡,响彻座座军营,飞越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中国军人的精神号角。
上世纪百万大裁军中,一声令下,31个军级单位、4054个师团级单位的官兵告别了军旗。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今天的中国军人亲眼见证——
一声令下,几十支在革命战争年代战功赫赫的部队高举光荣的战旗,改变番号,移防部署,开赴新驻地。
一声令下,全军团以上建制单位机关减少1000多个,非战斗机构现役员额压减近一半,军官数量减少30%。
一声令下,从关中平原到西北大漠,从天府之国到雪域高原,从江南水乡到岭南山区,多少热血军人离开繁华都市来到边陲小城,告别父母妻儿走向陌生远方……
2015年冬,陆军原第27集团军从驻守46年的石家庄营区越过太行山麓,成为全军首个因改革而调整部署的军级单位。
当时,有人刚买房,有人正筹备婚礼,但“使命高于一切,没有任何借口”。那些毅然决然的身影,恰如滹沱河畔那座军人雕像——闻令而动,跃马扬鞭!
“没有借口”四个字,体现党性,折射觉悟,彰显担当。黄跃进说:“真正的共产党员,接受任务坚决,执行任务利落,完成任务出色,面对困难敢亮剑,克服困难能攻坚,战胜困难勇担当。”
“军号声里有担当。执行力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政治整训,本质上是一次思想上的行军,要求我们在号令中整队看齐。”在政治整训辨析发言中,南部战区陆军某部一位领导想起当年流传在南疆前线的一首歌,歌中唱道“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
军号声声,响彻征程。采访结束时,记者打开“中国军号”客户端,再次面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那张封面照片,想起著名作家刘白羽生前的一段回忆——
“当年就是这把军号,就是这幅照片和书中的故事,让我最后下定决心从敌后奔向延安……号角吹响了,祖国呼唤了!”
(采访得到郑继林、林坪、李光辉、罗建明、李玉磊、卢升年大力支持)
请扫描二维码浏览更多内容
记者手记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
从2019年8月1日起,我军施行新的司号制度。
军号,是军队的标识、军营的象征、军人的语言。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历史上创造一次次战争奇迹,既靠党的坚强领导,也靠官兵坚决执行。
进入新时代,习主席明确检验军队是否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看贯彻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是否坚决有力、严肃认真。深入推进政治整训,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组织意识、号令意识、服从意识,用铁的纪律凝聚铁的意志、锤炼铁的作风、锻造铁的队伍,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向前进。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真正的军人,不是看你的名字是否还在编制序列中,而是看你的灵魂是否听从军号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