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瑰宝绽新辉
新华社记者邬焕庆、顾小立、冯源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5000多年前,这方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诞生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城市,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近年来,良渚遗址依靠新技术新手段构建起高质量的保护体系,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良渚论坛”等各类对话平台不断扩大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一款“护肤品”让遗址“容光焕发”
“现在,良渚遗址也用上了‘护肤品’。”
当记者见到高海彦时,这位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正拿着一个喷壶,轻轻喷洒遗址城墙墙面。她口中的“护肤品”,指的是喷壶中所装的植物精油。
良渚遗址,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高海彦说,在当地气候条件下,苔藓容易在遗址表面生长蔓延,不仅会覆盖遗址文化信息,还会分泌一种酸性物质,有一定的腐蚀性。“这款精油能有效抑制苔藓生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该中心主任黄莉告诉记者,良渚遗址管理部门与各类科研机构通力合作,持续攻关“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课题,这款精油便是中心与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共同研发的成果。
2024年,该中心启用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下分7个实验室及标本室等多个配套空间,为包括良渚遗址在内的我国南方土遗址提供更到位的保护方案。
“近年来,我们不断更新植物精油的配方。目前的使用效果证明,这款精油不仅能让遗址‘容光焕发’,还能助力遗址‘延年益寿’。”黄莉说。
实验室之外,数字技术也在不断赋能遗址保护工作。通过“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良渚遗址已形成“数字实时监测+网格双重监管+空间规划管控”的强化保护模式。
走进中心监测大厅,不同点位的监控图像显现在一块巨大的屏幕上。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查看遗址各个角落的实时状态。“哪里有情况,哪里的遗址保护人员就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黄莉说。
在对遗址开展有效保护工作的过程中,遗址考古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对中华文明源头的认识不断加深。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说,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都邑性遗址之一。在此前考古成果的基础上,近年来在遗址新发现20多条水坝和4条南北向的土垄,这些工程体现了良渚古国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是良渚古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实证。
考古研究的不断丰富,让关于良渚文化价值的研究阐释得以持续深化。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00余种关于良渚文化的文集、读物得以出版。业内专家认为,不少著作着重回答了“良渚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面向未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既觉得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进一步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进一步还原良渚文化与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方向明说。
上古陶罐里,藏着“以文兴业”的秘密
“当我看到数千年前良渚陶罐上的刻画符号时,创业创新的灵感来了。”
张冬青,杭州一家书法学习软件开发公司的负责人,对多年前第一次目睹良渚博物院藏品时的印象记忆犹新。
“陶罐上的刻画符号和我们现在写的字有几分相像。那时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开发一款帮助小朋友养成良好写字习惯的软件呢?”张冬青说。既练过书法、也学过软件开发的他,当时正因创业方向的选择而迷惘,这次参观让他一下子“豁然开朗”。
“要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些事情。”张冬青说,经过三四年的攻关,公司研发的AI练字机和App软件目前均已问世,市场反响热烈。眼下,公司准备把良渚文化相关的古诗词等纳入迭代产品设计里,让产品变得更有“文化味”。
张冬青企业所在的杭州市余杭区良渚新城,近年来数字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良渚遗址的辐射带动下,1500多家企业相继入驻良渚新城,从各条赛道、各个领域不断发力,让良渚文化以更加亲和、时尚的姿态深入大众日常生活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在杭州,“良渚”已成为展现当地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的一面旗帜,赋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良渚王国宫殿积木,玉琮毛绒挂件,玉鸟图案的冰箱贴与徽章……走进杭州一些文创店,不少产品将良渚色彩、古代纹饰、先民习俗等元素巧妙融合进来,持续推陈出新,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杭州构建起良渚文创产品“研育产销”一体化模式,产品矩阵不断拓展,如今已覆盖日用家居、文具办公等10多个品类,在售商品达数百款,并通过线下门店与线上平台同步发售,形成立体多维的销售网络。
2023年年底,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正式成立。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良渚文化大走廊西望径山,东携运河,良渚博物院、杭州国家版本馆、古镇、老街散落其间,数字文创等新兴产业在这条文化走廊上蓬勃兴起。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杨晓萍表示,今年以来,良渚文化大走廊招引落地“文化+”重点项目74个,集聚规上文化企业64家,正加快成为浙江全省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
“在不久的将来,良渚文化大走廊将成为杭州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事业最繁荣的区域之一。”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说。
当稻作文明“邂逅”城邦文明
“虽然根植于不同文明的土壤,但良渚古城与罗马古城都是当时的重要城市,都有城市规划和功能分区,在城市文明的构建中展现出惊人默契。”
2025年7月6日是一年一度的“杭州良渚日”,“良渚与世界——良渚古城·罗马古城”对话活动这天在良渚遗址举行。在活动上,第一次来到良渚的意大利考古学家奥尔加·迪·卡格诺感叹,两座古城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比如,中外学者注意到,良渚和罗马古城都在城市水系管理上下足了功夫:在良渚,先民们构筑了一个扎实可靠的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在罗马,10多条输水道将周边的水引入城市,构成了一个精细严密的供水系统。
“文明的交流不仅限于语言与思想,更体现在经验与实践的互学互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认为,两座古城不同的营建智慧,都是全人类共通的宝贵财富,“现代的人们仍能从中获得对于城市发展的新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
在良渚,这样的文明交流互鉴几乎每年都在推进。“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先后与英国巨石阵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展开交流互动,通过“何以文明·遇见良渚”全球巡展、“良渚文化海外玉器数据库”等项目,良渚文化走进了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2023年12月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行,该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成为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在“良渚论坛”影响下,良渚国际考古中心等多项国际务实合作成果落地,传播力、影响力更广的良渚文化全媒体海外传播矩阵正逐渐形成。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说,闪耀着五千年文明之光的良渚,正成为越来越受到海外关注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窗口。“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中华文化正不断绽放出令世界惊艳的夺目光华。”
(新华社杭州10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