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活用政策紧前规划准军士培养——
能力升级跟上“军衔跳级”
■刘 含
插图:陈 然绘
“现在授予你中士军衔!”不久前,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晋衔仪式现场气氛热烈。从义务兵提前选改为中士的李佳城走到台前,戴上崭新的肩章。笔者了解到,他是该连3年来第5名实现“军衔跳级”的战士。
义务兵提前选改军士并非易事。依照3年前出台的《军士暂行条例》《军士职业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要求,除了要符合服役满1年、满足学历要求或为二次入伍士兵等硬性条件外,还要经过层层筛选、考核,堪称“过五关斩六将”。
翻开该旅近3年的选改记录册,全旅提前选改军士名额每年仅有两到三个,在“优中选优、尖中拔尖”的激烈角逐中,不少连队数年都难有一人“突围”,而李佳城所在连队缘何能有战士屡屡“上榜”?
带着问题,笔者来到该连寻找答案。
“政策落地之初,情况并不乐观。大家都觉得提前选改门槛高、名额少,很难落到自己头上。”时任指导员朱永涛回忆,当时上级组织多次宣讲,依然没有一个人报名:有的担心能力不够,有的怕选不上“丢面子”,还有的认为“熬年限更稳妥”。
战士黄文湛是一名攻读师范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同年兵中综合素质数一数二,完全符合提前选改军士的条件。然而当连队将他定为参加选拔的人选时,黄文湛本人却有些底气不足。
“当时指导员告诉我,提前选改政策为优秀士兵打开了一扇快速成长的门,但我最担心的就是能力跟不上要求。”回忆起当时的心境,黄文湛坦言自己既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又担心今后扛不起肩上责任。
朱永涛看出了他的顾虑,多次找他谈心:“组织看中的不仅是你的成绩,更是你的潜力。”在战友鼓励下,他终于下定决心。2023年3月,黄文湛参加该旅提前选改军士考核,并以全旅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选改为中士。
然而,现实考验很快来临。选改后不久,朱永涛注意到黄文湛组织训练显得颇为吃力。将他叫至一旁询问时,黄文湛面露难色:“让我组织同年兵甚至比我兵龄长的班长训练,总感觉经验不足,压力很大。”这让朱永涛意识到:尽管黄文湛个人素质突出,但从选拔到任用,留给他提升能力的时间太短,导致“准军士”的能力储备没能同步跟上军衔的提升速度。
为此,连队迅速采取行动,安排“集团军百名优秀教练员”、班长郝梦华与黄文湛结成对子,传授组训教学技巧,同时安排他担任某课目副教练员,进行实践锻炼。在郝梦华耐心指导和连队信任支持下,黄文湛的能力素质逐步提升,去年跨入军事体育训练“特三级”行列。
首个“军衔跳级”军士的经历,引发该连干部思考:随着大学生士兵、二次入伍士兵增多,具备提前选改条件的好苗子也多了,如果只是坐等苗子冒尖,做不到早育苗、早培养,就会导致选改后的适应期拉长,难以快速胜任岗位。于是,连队党支部决定变被动等待为主动作为,将取得提前选改资格打造成战士们追求的荣誉目标之一,让系统规划、紧前培养成为释放政策“红利”的关键。
思路一转,新招频出。此后,每逢新兵下连,连队都会先组织政策宣讲,给新兵们讲清制度设计、讲透选拔标准、讲明发展路径;连队主官带领干部骨干全面摸底,逐一分析每名新兵的发展潜力,针对符合提前选改条件的列兵,科学设计培养路径,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制订“成长路线图”。
“其实,到旅里参加提前选改考核的战士,在连队‘预培养’阶段已经经历了全面锻炼。”该连现任指导员李志国介绍,“许多好苗子在当列兵时展现出较为突出的能力,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选拔考核通过率。”
谈起自己的成长,2024年9月提前选改为中士的李宇飞感触颇深:“当时连队发现我在大学担任过学生会干部,在新训阶段就有意识让我跟着班长学管理、练指挥。”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在考核中脱颖而出,并在选改为军士后很快适应了副班长岗位。
去年通过提前选改考核的大学生士兵赵子涵,如今是连队的文书兼军械员,对武器装备“一口清”,多次参加重大演训保障任务。他的能力积累同样始于列兵阶段。
“当时连队安排我协助文书兼军械员工作,我既兴奋又忐忑。”赵子涵回忆,鉴于他对武器装备知之不多,连队指定专业骨干侯志超手把手帮带,从维护保养到故障排除,不一而足。那段时间,赵子涵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反复学习,这为他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实,受益的不只是成功选改的战士。”李志国补充道,“我们更看重的,是借助提前选改军士,激励一批人、带动一大片。”
近年入伍的士兵群体中,大学生士兵不在少数,大都符合提前选改的基本条件。针对这种情况,该连开展“结对挑战”活动,让训练成绩相近的战士结成对手,相互比拼、共同提高。去年,赵子涵和同年兵李浩决定参加提前选改,加紧提升综合素质。虽然最终连队推荐赵子涵参加选拔,但李浩并未灰心:“虽然目标暂未达成,但我的能力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令人欣慰的是,今年9月,李浩正常选晋为军士并当上了副班长。
“现在连队最宝贵的,不是出了几个‘军衔跳级’的军士,而是形成了人人争先、个个奋进的浓厚氛围。”李志国介绍,他们通过举办晋衔仪式、组织事迹分享等方式,大大激发了官兵奋进动力。
采访结束前,肩扛新军衔的李佳城自信地对笔者说:“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短 评
给好政策做“加法”
■李春雷
一项好政策如同种子,蕴含着丰收潜能,但能否硕果盈枝,关键在落实。第82集团军某旅某连的实践启示我们:唯有科学施策、主动作为,才能将政策红利转化为部队建设成效。
起初,面对提前选改军士无人报名的情况,该连没有止步于政策宣讲,而是将获得选改资格作为目标激励,引导大家创先争优,把以前“不敢想”的事情变为“争相追”的荣誉。
战士意愿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设计军士培养路径,营造人人争先、个个奋进的良好氛围。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该连对于好政策的落实,不是等靠观望,而是积极主动探索,创造性用活政策,这在连一级单位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近些年,随着军事政策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惠军利兵法规制度密集出台,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让广大官兵倍感温暖。同时必须承认,仍有一些好政策没有完全落地见效。究其原因,问题往往出在“最后一公里”的梗阻上。希望各级都能像该连一样,积极创造条件、敢于担当作为,以对官兵负责、对单位负责、对强军事业负责的态度,推动各项政策制度落地落实落细,善于给好政策做“加法”,不断提升官兵的获得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