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寻革命老区和纪念场馆,感悟我党我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
“寻乌星火”照亮求是之路
■解放军报记者 杜娟
武警江西总队赣州支队组织官兵在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参观见学(资料照片)。彭贤茗摄
仲秋的赣南,群峰染绚,丹枫映水。
走进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几个红色大字映入记者眼帘。
90多年前,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相继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来,毛泽东同志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挥笔写下《反对本本主义》《寻乌调查》。
这两篇光辉著作,不仅充分彰显了唯实求真的探索精神,更及时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记者踏访中国共产党人开启调查研究风气之先的历史发生地,所见所闻既是穿越历史的回响,更是昭示现实的明镜。
从“寻乌调查”到“全党大兴调查研究”——
真调查,才能听真话、察实情
巷陌寻踪,纸记民情。
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的江西寻乌县,城西南马蹄岗上,几栋二层青灰色瓦房静静伫立,院中香樟树影婆娑,仿佛在低语“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的道理。
这里,是毛泽东同志1930年“寻乌调查”的历史现场,他亲自设计调查提纲,组织10余次调查会,请不同阶层代表参加。
“毛泽东诚恳相邀,语气中满是敬意。他说,就是盼着能听听你们的肺腑之言,了解最真实的寻乌。今天我是来当学生的,你们在座的都是我们尊敬的先生。”农民范大明,是当年的亲历者。他的孙子范德文,向记者讲述当时的调研情况。
纪念馆展柜中,陈列着《寻乌调查》的手抄件和各类调查表的复印件。一张张泛黄的统计表上,清晰记录着不同家庭的土地、人口、收入与赋税情况。
县商学会、木工合作社、县苏维埃政府……沿着毛泽东当年走过的调查路线,记者仿佛看到他深入街巷、田埂、商铺与农民、小贩、手工业者促膝长谈的情景。
“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理想的调查样本,毛泽东不仅系统掌握了土地占有、阶级结构、商业流通等宏观数据,更细致了解了各类具体信息,甚至包括县城有几家豆腐坊、每家每日销量多少等。”当年参加调研的时任县委书记古柏之孙古铮,向记者介绍。
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毛泽东伏案执笔,完成了长达8万余字的《寻乌调查》,堪称我们党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典之作。
“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调研与科学透彻的分析,使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农村问题有了充分的发言权,为土地革命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坚实依据。”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副馆长何慧芳深情地说,这些调查情况的背后,是毛泽东同志对调查研究的艰辛付出和对真理的执着追寻。
翻开《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记者读到几段发人深省的文字——针对少数干部调查研究“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他强调指出,“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
从毛泽东寻乌调查,到194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再到2023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作风始终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历史的回响,激荡在天南海北座座军营。记者一路探寻看到,各级大力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将其作为政治能力来锤炼、工作作风来培育、战斗素养来提升。许多部队把解决调研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政治整训重要内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有些基层干部思想观念和作风上存在偏差不足,觉得自己天天在兵中,不调查也能知兵,俯下身子走进战士心里听真话不够……”政治整训中,新疆军区某红军师领导一针见血直指干部调研作风问题。
他们聚焦解决个别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官兵问需问计主动意识不强、闭门造车、拍脑袋决策、先入为主等问题,引导大家深入班排哨所、演训一线、任务现场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得出了一批客观真实的结论,形成了有效破解顽疾的决策举措。
该师领导一致感到,只有把调研作为一种政治自觉,才能真调查、听真话、察实情。
从“炭火旁的士兵调查会”到“帐篷里的官兵恳谈会”——
为解决问题而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
“1929年12月的新泉乡寒气刺骨,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和红四军第2纵队的战士们围坐在炭火旁,同他们心贴心聊天。”
穿过福建省连城县狭窄的古老街巷,记者驻足士兵调查会旧址,讲解员讲述着毛泽东在这间当年红军战士临时住所里调研的故事——
“鉴于当时部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军纪松懈、军阀残余、享乐主义等问题,毛泽东在这里召开士兵调查会,他特意让炊事班多烧了两盆炭火,就是想让战士们放下顾虑,把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真实原因说出来。”
聆听讲解,记者的目光望向一幅《毛泽东在新泉进行连队调查》的油画,场景里跳动的“火光”映着周围的老军装、旧绑腿,瞬间将记者拉回到那个用调查研究破解问题的年代——
1929年12月初,红四军主力抵达闽西南新泉乡,部队建设正面临严峻挑战。毛泽东冒着严寒,在调查会上仔细了解和询问:打骂士兵和肉刑制度行不行?流寇主义思想对不对?为什么不行?用什么方法来纠正……
时任红四军第2纵队12大队党代表赖传珠曾回忆说:“每当我们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毛党代表便耐心地进行分析、解释……经过10多天的讨论,大家不但对产生错误思想的根源及其危害性取得了一致的认识,而且找到了纠正的方法。”
除了深入部队,毛泽东还把调研的范围扩展到群众中。官庄、庙前、芷溪村……新泉乡周边的村庄,留下了他带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的足迹。
“有位老大娘反映,红军战士借了她家的木桶,归还时桶底破了没人管;还有村民说,个别战士在稻田里行军,踩坏了秧苗。”新泉整训纪念馆馆长伍玲金说,在善于从本质上观察分析问题的毛泽东看来,这些从表面上看似细微的“小事”,却是关乎人心向背、我军性质和方向的大事,当即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借物要还、损坏要赔”的规定,还亲自带着战士到田里帮村民补种秧苗。
短短10天时间,毛泽东就收集到大量有关干部作风、部队纪律、军民关系等方面的意见,为后续起草古田会议决议积累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新泉调查研究告诉我们,要为解决问题而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第79集团军某旅钟旅长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这个旅的前身红四军第2纵队,正是当年毛泽东新泉调查研究去过的部队。记者来到驻训场采访时,遇到蹲点调研的该旅领导和机关干部,他们同官兵一起吃住在野外帐篷,召开“官兵恳谈会”,将调研融入训练、教育和管理各环节。
“野外条件艰苦,训练强度大,连续几个月远离家庭,咱们干部有些什么想法,孩子还小的,挂念家人和孩子吧……”该旅政治工作部张主任边问边记,这种聊天交流式的调研,让营连干部敞开了心扉。
长时间野外驻训,往往思想和实际问题容易集中暴露。该旅领导带领机关干部用两个多月时间,结合任务跟踪调研,分别拿出了具体对策措施。
今年初,该旅党委采纳调研报告的意见,针对12名干部面临的家庭困难,专门派人解决了家属就业、孩子入学、家庭住房等方面问题,让他们安心尽责。
“这个调查下了真功夫、听了真心话、找到了真问题,拿出了解决的真办法,这样的调研谁能不欢迎?”采访中,官兵们情不自禁地点赞。
从“三进才溪”调研到“一道难题攻到底”——
一时易为,惟久久为功者进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毛泽东一句诗词让老区龙岩上杭闻名,又以一篇万字的调查报告,让上杭县才溪镇彪炳史册。作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这里享有“中央苏区模范区、模范乡”的赞誉。
“带着如何建设巩固的先进的革命根据地的问题,1930年到1933年间,毛泽东三次来到才溪,走村入户,与群众同劳动、拉家常,深入了解民情,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记者通过互动体验区一张电子路线图和VR技术,“看到”了毛泽东“三进才溪”调研的艰辛历程——
草鞋磨穿数双,竹杖点破晨雾。毛泽东分别从寻乌、漳州、瑞金三地启程,穿过一道道山弯,越过一个个隘口,乘竹筏破汀江浪。
他蹲在田埂上,手指轻捻湿润的泥土,向插秧的农人细问收成;坐在老屋门槛,就着昏黄的油灯,听乡亲们诉说苛捐杂税之苦;翻开苏维埃政府的账本,逐项核对粮食分配、红军家属优待政策落实情况……
三次调研,他的脚步遍及村村落落,终以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凝成“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的著名论断。
时代在变,问题也在变,我党我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始终没有变。
“一锤接着一锤敲”,习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这样讲。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他曾深情回顾,“8年来,我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
“在调查研究方面,习主席也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典范。”陆军某旅党委班子对照老一辈革命家和习主席一以贯之的调研作风,在政治整训中认真查找自身差距与不足。
记者看到,该旅一场调研作风反向测评中,基层官兵以无记名方式,对干部调研的频次、深度、质效等进行评价,重点排查“虎头蛇尾”“调而不研”等问题,将测评结果纳入干部季度考评。
一道难题攻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这些年,该旅针对合成训练遇到的新情况,调研梳理出自主协同、体系融合、新装备战斗力生成等方面10多个难点问题,通过开展协同训练、轮流到兄弟部队跟训见学、对指挥员进行联合素养培训考核等办法,形成“问题—调研—对策—成效”完整链条。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们通过持续开展针对性调研,真正使新质战斗力在体系融合中不断实现新跃升,同时也锤炼了领导和机关孜孜笃行调研的作风。”该旅钱政委说。
采访结束时,回望我们党开启调研之风的“寻乌星火”,记者不禁感慨——
强军事业无止境,调查研究永远在路上!
(采访得到龙礼彬、周旋、詹丽红、梁志伟、刘华勋大力支持)
请扫描或点击二维码浏览更多内容
记者手记
让调查研究回归本真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诞生于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的重要论断,跨越95年依然振聋发聩。它承载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更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让调查研究回归本真,才能真正破除作风顽疾,推动部队高质量发展。在政治整训中,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身挨身坐、心贴心聊”的姿态,“深实细准效”的调研作风,纠治“虚浮飘躁”的不良风气,让调查研究真正达到“接地气、察实情、出实招”的要求和目的,从而把“问题清单”变成“打赢底数”,让决策有温度、执行有力度、战场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