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新学员的成长箴言
■徐梦函 张一飞 袁百慧
海军潜艇学院新学员授枪仪式。黄宇恒 摄
新学员进行队列训练。李想 摄
渤海秋浓,海风挟着凉意拂过训练场,一群学员奋力奔跑、挥汗如雨。
这是一群眺望深蓝、逐梦深海的年轻人。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怀揣建功深海的梦想,走进海军潜艇学院,在这座“水下尖兵摇篮”中破茧成蝶、磨砺成钢。
作训服上凝结的汗渍盐霜,记录下他们突破自我的瞬间;月光下奔跑的身影,镌刻着他们梦想激扬的注脚。
我们走近这些年轻的身影,从他们的成长蜕变中,读懂深海的召唤,倾听使命的回响。
“深海要求我们是什么样子,我们就要努力成为什么样子”
说起刚刚走进军营的那段日子,新学员徐鑫堯用“不够勇敢”来形容自己。
那时,徐鑫堯参加集体活动总是略显拘谨;站在台上,面对观众的目光会浑身僵硬,感到不自在;即便是简单的心理行为训练,明知身后有战友保护,依然不敢向后倒去。
“只有最勇敢的人,才能成为潜艇兵。深海要求我们是什么样子,我们就要努力成为什么样子。”一天训练间隙,教导员王云翔来到徐鑫堯身边,讲述自己军旅生涯中的成长经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弱项,关键在于你想不想突破。”
教导员的话触动了徐鑫堯。从那天起,徐鑫堯决心告别曾经的自己。
她紧盯自身短板,一次次向高空项目发起挑战,在信任背摔中直面恐惧,哪怕双腿发抖也坚持完成动作;训练间隙,她主动站到队伍面前,为大家表演节目……这个过程中,战友们注意到,那个曾经习惯躲在角落里的徐鑫堯,眼神里多了坚定,声音里有了力量。
前不久,“未来·海军国际学员领导力淬锋营”活动在学院举办,徐鑫堯主动报名担任英语翻译。她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英语表达、调整仪态声调,抓住各种机会演讲。
最终,徐鑫堯顺利通过选拔考核。面对肤色各异、背景迥然的国际学员,她从容自若地用流畅的英语架起友谊的桥梁,赢得广泛赞许。
成长的道路没有坦途。眺望深蓝的日子里,最大的风浪从不是来自远方,而是潜藏在每一个想要退缩的瞬间。
与徐鑫堯一道,徐紫桐同为潜艇学院首批招录的本科女学员。站在队伍里的她,身形瘦弱、略显单薄。
低姿匍匐训练,其他战友已经到达终点,她仍在半途使劲蹬腿;手榴弹投掷训练,她用尽力气将模拟弹投出,却只落在她身前不远处。
一次次落后,让徐紫桐怀疑自己,甚至在训练时不自觉地躲闪。
“一时做不好不丢人,遇到困难就退缩才丢人。”察觉到徐紫桐的变化,学员队队长徐鹏飞为这个来自江苏泰州的女孩,讲述人民海军从几艘旧舰船开始,一路劈波斩浪走向深蓝的故事。“你的家乡见证了海军艰难的起步,现在你也要从这里出发,完成自己的蜕变。”徐队长说。
渐渐地,训练场上多了一个“自讨苦吃”的身影。别人休息时,徐紫桐在练习器械操作;熄灯后,她还在走廊上练习俯卧撑……
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徐紫桐投弹的距离越来越远,单杠曲臂悬垂的时间越来越久,战术训练的成绩也在一次次实现突破。更让她欣喜的是,原本单薄的手臂上,渐渐有了肌肉的轮廓。
“看,这是我的成长‘勋章’。”周末,徐紫桐与高中同学视频聊天时,有意展现出自己手臂上的伤痕。
深海不语,却刻画着每一个奔赴者的模样,也见证着每一个眺望者的成长。
“深海之下,我们是照亮彼此的光”
从某潜艇艇员队考学提干的新学员李朝平,再次回到学院时,身上多了一份“过来人”的沉稳与担当。
两年前,李朝平报名参军,曾在海军潜艇学院某训练基地新训。今年夏天,他以优异成绩通过军考,以本科学员的身份回到这个梦想开始的地方。
今年新训中,李朝平主动请缨担任区队值班员,耐心引导刚入军校的新战友适应这里的纪律和生活,也帮助他们一点点解开潜艇兵这个神秘兵种的面纱。看到部分新学员体能基础薄弱,他就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带他们加练。
“注意腰部发力,核心要稳!”训练场上,李朝平一边示范标准动作,一边向几名新学员分享自己的心得,“我当新兵时也在这里卡壳,后来发现不是手臂力量不够,而是发力方式不对。”
在李朝平的帮助下,一些原本体能底子薄弱的新学员顺利通过了考核,也更快适应了新训生活。
“潜艇下潜后,周围会陷入漫长的昏暗。”李朝平常对身边战友说,“深海之下,我们是照亮彼此的光。”
深海之下,没有孤勇的英雄,只有紧密相依、共同进退的战斗集体。这份在黑暗中彼此照亮的情谊,就像深海中的航标,指引着这些眺望深海的年轻心灵找到方向。
直到把孩子送到校门的那一刻,新学员严澍的父母心中仍满是担忧。
报到前两天,严澍在运动中不慎受伤,只能拄着拐杖前来报到。儿子第一次离家远行,伤病未愈,父母却无法在身边照料,那份牵挂如潮水般阵阵涌来。
让严澍父母没想到的是,当他们到达校门口时,一辆巡逻电瓶车早已在这里等待他们。
“叔叔阿姨好,我是严澍的帮训班长。队里已经了解情况,特地安排我来接他。”一名学员主动迎上来,指引前来报到的严澍和父母上车。到学员队后,同班战友也纷纷上前,主动接过行李、协助办理手续。
“团结互助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看着严澍父母担心的样子,帮训班长语气坚定地说,“走进这扇门,我们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绝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
这份来自集体的温暖,抚平了严澍父母心中的不安,他们放心地将孩子托付给这个集体。
接下来的日子里,学员队为严澍准备了轮椅,战友们轮流帮他打饭、整理内务,陪他往返于教室、训练场和宿舍。这些日常的点滴关怀,在严澍心中汇聚成温暖的河流,让他愈发体会到“战友”二字承载的千钧重量。
深受感动的严澍,即使行动不便,也主动承担起信息统计、整理会议室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以自己的方式为集体作贡献。“那些被战友托举的温暖,就是我心中的力量之源。”他说。
“在深海,细节就是生与死的边界”
深海,以其独特的魅力,召唤着年轻的心灵;也以其无情的法则,考验着每一个勇敢的学子。
与其他初入军营的新学员相比,在部队摸爬滚打了几年的新学员吴维超,在面对新训课目时显得格外从容。单杠拉得更多、跑步冲得更快,新训开始不久他就得到教员的认可,课堂上常被点名示范。
然而,似乎也正是这份从容,让吴维超的心中产生一丝自满情绪。渐渐地,他的听课状态开始松懈,教员在讲台上讲得火热,他的目光却时常飘向远方。
“请你把刚才的动作分解进行讲解,说清每个步骤的肌肉发力原理和呼吸控制节奏。”一次射击课上,吴维超刚刚完成持枪卧倒示范,教员王涛就突然发问,这让还沉浸在自豪中的吴维超一时语塞。
尽管这些动作吴维超已经熟练掌握,但再深一点、再细一点的原理精髓,他却讲不出个所以然。在他眼中,射击只需命中目标,那些课本上的理论似乎无关紧要。
“不同于海面的惊涛骇浪,深海的危险往往潜藏于细节之中。”王教员的话沉静而有力,“在深海,细节就是生与死的边界。”
王教员放下手中的教具,为学员们讲述372潜艇遭遇“掉深”险情,最终凭借全艇官兵对每个动作细节的精准把握、对每个环节的极致专注而成功脱险的故事。
这番话如同警钟,在吴维超心中重重敲响。他开始反思自己近期浮躁的状态。课堂上,他不再只满足于听懂,而是主动追问每一个原理背后的逻辑;训练场上,他不再仅仅追求完成,而是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的精准与稳定。
在这条通往合格军官的道路上,吴维超正以更踏实、更专注的姿态前进。
熟悉容易滋生疲惫,重复容易感到迷茫。在为期几个月的新训中,面临心态考验的远不止吴维超一人。
新学员黄宇恒是一个“摄影发烧友”,高中时期的作品屡见各大媒体平台。来到学院后,他充分发挥特长,为战友们记录下每一个成长瞬间。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他经常因为紧急集合时没整理好衣扣、摆臂时差一点角度等细节问题被班长批评。
“我也为集体做了不少事,为何总在这些小事上揪着不放?”课间,他向政治教员仲光友吐露心中的困惑。
“军人作风的严谨,与你斟酌光影、打磨构图一样,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成就卓越。”仲光友的话点醒了黄宇恒,他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认真揣摩每一个训练要求,把每一个动作做得更加标准,把每一个细节抠得更加细致。
深海潮涌,青春正燃。在日复一日的淬炼中,这些年轻的眺望者终将懂得,深蓝之下,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青春与梦想,更是一支军队的未来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