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团结与担当谋划亚太发展新篇章——写在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
新华社记者赵嫣 朱瑞卿 陆睿
深秋时节,韩国庆州,这座曾见证东亚文明交流互鉴的千年古城,即将迎来中国贵宾。应韩国总统李在明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
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在这一平台上,习近平主席着眼亚太地区人民共同利益,发出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时代强音,携手各方应对变局、开新局,为推动地区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不断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视周边为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致力于同包括韩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此访期间,习近平主席将同各方一道,共商区域繁荣发展大计,凝聚各方团结合作共识,回应时代呼唤,应对全球挑战,共同谋划亚太发展新篇章。
凝聚共识 共绘亚太发展蓝图
“亚太的成功源于我们始终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源于我们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源于我们始终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持互利共赢和相互成就。”202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这样总结30多年来亚太合作的成功之道。
今天的亚太,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占世界经济总量逾六成、贸易总量近一半,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板块和主要增长引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走在时代前列。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或主持历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立足区域发展大势,凝聚各方共识,引领亚太合作向着正确方向前行。
从强调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到倡导共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从提出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到阐述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四项重点工作……习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中国主张,有力推动各方共同发展繁荣。
在普惠包容的亚太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与亚太各国持续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互联互通。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5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一体化稳步推进,中国已成为区域一体化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中国是众多亚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亚太经合组织其他经济体进出口同比增长2%,规模达到19.41万亿元,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57.8%。鲜食水果、纺织服装、电子元件、汽车零配件……货流持续增长,品类不断丰富,旺盛的贸易需求折射强劲的区域经济活力。
面对百年变局下地缘政治冲突延宕、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全球经济“碎片化”的严重冲击,亚太经合组织面临开放还是封闭、携手还是“筑墙”的重要抉择。
对此,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亚太发展靠的是开放包容、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而不是对立对抗、以邻为壑、‘小院高墙’。”“亚太繁荣发展的历程表明,唯有合作才能发展,不合作是最大的风险,搞‘脱钩断链’对谁都没好处。”“亚太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从坚持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到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进程,再到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近年来,中国为构建开放型亚太经济不断注入中国力量。
在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所长赫尔曼·劳雷尔看来,习近平主席总能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指明方向,为推动亚太地区发展注入信心与动力。
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多个理念和倡议已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引擎,为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为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亚太指明了前行方向。
深化周边友好 续写中韩合作新篇
“挂席浮沧海,长风万里通。”韩国诗人崔致远位于庆州的故居门前,矗立着刻有这句古诗的石碑。崔致远曾在唐朝求学为官。2014年,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韩国期间,曾通过这一友好佳话,讲述中韩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故事。
“作为全球和地区重要国家,中方愿同韩方一道,坚守建交初心,坚定睦邻友好方向,坚持互利共赢目标,共同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6月4日,习近平主席致电韩国当选总统李在明,进一步为中韩关系的发展指明方向。不到一周后,习近平主席同李在明总统通电话,强调把牢双边关系大方向,确保中韩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韩国韩中城市友好协会会长权起植说,两国元首保持战略沟通,为韩中关系指明方向,为经贸、人文、安全等领域合作提供顶层设计。健康稳定的韩中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对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能。
中韩是搬不走的近邻。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积极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实现相互成就和共同发展。
2015年,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生效。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3280.8亿美元,增长5.6%,中国连续21年位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韩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韩国食品摆上中国百姓餐桌,中国家用小电器在韩国家庭广受青睐,经贸合作正不断提升两国民众的生活品质,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周末去上海”“带爸妈去张家界”,中国对韩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进一步激发韩国民众的赴华旅游热情;《赵氏孤儿》《骆驼祥子》等中国经典剧目接连在韩国上演;韩国“90后”作家金草叶摘得华语科幻星云奖翻译作品金奖;“艺韵华章——中韩水墨作品展”先后在两国举办……丰富多彩的中韩人文交流不断拉近两国民众的心灵距离。前不久,韩国海警李宰硕为营救中国公民殉职。今年6月,中国湖南张家界司机肖波用生命守护了10余名韩国乘客的安全。中韩之间还有很多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都见证和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好邻居金不换”。习近平主席曾用这句谚语形容中国同韩国等邻国的关系。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倡导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的出访活动均落笔周边。在元首外交引领下,尊重各自发展道路、支持彼此核心利益、相互提供战略支撑,日益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鲜明特征。
韩国全球战略合作研究院院长黄载皓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具有战略远见,为地区国家间发展关系指明方向。中国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所作的努力,不仅为亚太地区,也为世界的稳定与繁荣注入动力。
越南银行学院高级讲师杜氏秋认为,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主张以信任促安全,以合作促繁荣,反对地缘冲突和阵营对抗,契合亚太经合组织所秉持的包容发展精神,为亚太合作提供了思想指引。
立足亚太 与世界分享中国机遇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习近平主席曾以“地瓜”为喻,形容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携手前进的决心,“同样道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
中国坚定以自身新发展为亚太各国提供新机遇,为世界经济加快复苏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至202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5.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国经济稳定前行,为亚太和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阿列克谢·马斯洛夫认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整个亚太地区具有深远影响,也是全球发展的驱动力。
中国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与各方深化产业合作,推动亚太地区高质量发展,以技术创新助力世界绿色转型。采用中国标准设计建造的印尼雅万高铁,人均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6.9克,成为中国与世界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生动缩影;多家中国新能源车企相继在东南亚国家投资兴业,带动当地绿色产业升级,助力全球交通领域可持续转型;中国推动与湄公河国家电网互通,优化跨区域能源配置,成为构建全球清洁能源合作的生动例证。
在马来西亚智库区域策略研究所署理主席陈家兴看来,中国正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姿态,把中国智慧和中国技术转化为亚太地区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动力。中国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22个自贸试验区布局覆盖全国,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优化免签入境和过境免签政策,中国与马来西亚等国开展“两国双园”合作……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制度型开放,通过中国大市场有力促进亚太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共同发展注入丰沛动能。
“我坚信中国将继续在亚太经济合作中发挥主导和核心作用。”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说,中国聚焦经济创新和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实现自身增长目标,也有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复苏。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说,中国正通过四大全球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行动,推动全球和平稳定、发展繁荣,期待中国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世界经济正如我们身边的太平洋,汇聚千流、连通四海,铸就了浩瀚宽广的胸怀,孕育了波涛澎湃的活力。”亚太经合组织因水结缘,开放合作,同舟共济。作为2026年亚太经合组织东道主,中国将与各方一道,把准航向、乘风破浪,为推进世界共同繁荣、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汇聚更大合力。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