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军报,感觉自己还年轻
■刘奎基
我今年98岁,与人民军队“同龄”,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战争年代,我曾9次负伤,一只眼睛几近失明,右手伤残,全身留下16处伤疤。多次历经生死考验,也带给我一些荣誉:荣立一等功,被华东野战军授予“一级人民英雄奖章”……
然而,在我心中,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战友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因此,我一直不太愿意接受采访。多年前的《解放军报》上,提及我的稿件大多只有一小段或一两句话。每次看到我的名字前面冠以“战斗英雄”4个字,总会让我鼻头发酸,又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说起来,我与军报这个“老伙计”已经相伴快70年了。我和老伴侯慧中是华野九纵的老兵,都是军报的老读者。1956年军报创刊时,我在原27军政治部从事青年工作,看报是我学习提升的重要途径。每天,我的办公桌上总会摆着厚厚一沓报纸,军报放在最上面,通信员知道这是我的看报习惯。后来我走上领导岗位,白天工作忙,可无论多晚,都要翻看了当天的军报才能安心睡觉。离休后,我爱好广泛,学习摄影、唱歌、书画,还经常受邀到学校、部队讲革命传统。虽然活动不少,但军报我每天都要看,通过军报了解部队建设情况和发展成果。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加上留在头部的弹片压迫神经,医生不让长时间用眼,可我还是忍不住要翻翻军报,哪怕就是看看大标题、看看大照片,或者让老伴拿着放大镜看,为我读读报。我总认为,军报是我们军队的报纸,看军报有种亲切感,觉得自己还是一名年轻的士兵。
《解放军报》是中央军委机关报,是喉舌、是号角,也是基层官兵身边的良师益友,被大家视为“思想的辅导员、学习的好帮手”。和许多战友一样,我读军报的习惯是在部队生活中养成的,一天不看报,心里就觉得缺点什么。读军报可不能走马观花,要读出门道:一要看到上面的精神,二要看到部队的实践,三要看到战友的示范,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创新、学有榜样。每次在军报上看到好做法,我都会推荐给部队学习借鉴。离休后,我还养成剪报的习惯,遇到感兴趣的内容会剪下来留存。我认为,军报记录着我军的发展历程,剪报就是收藏军队的历史。
有段时间,我在军报上接连看到“塔山守备英雄团”“济南第一团”“钢八连”等老英雄部队的事迹,特别为之自豪。人民军队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辈出的历史,英雄的部队,光荣的旗帜,只有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有这样的战斗力。一直以来,军报也特别注重对英雄精神和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宣扬,激励年轻官兵争做英雄传人。
20世纪60年代,我和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赵仁虎在原军事学院的广播台作广播报告,又深入连队讲光荣传统和战斗故事。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没想到被军报报道,给我鼓励、为我加油。
军报上,还记录了我和年轻一代战斗英雄的相遇。1984年10月1日晚,年近花甲的我和“战斗英雄”史光柱同时受邀参加国庆联欢晚会,我俩并肩站在天安门广场东观礼台观礼。交谈中,我深深地为史光柱的乐观和坚强感动,还口占一诗赠给他:“你是战场上的英雄,你是生活的强者,惊人的毅力哪里来?因为你对祖国充满了爱!”史光柱把胸前的一枚作战胜利纪念章摘下来,戴在我的胸前。这一幕被现场的军报记者写下来,发表在军报上,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后来,不管是遇到年轻的英模人物还是普通一兵,我总是给他们加油鼓劲,希望他们永远做强者。
军报,也一直记着我们这些老英模。人民军队建军70周年之际,我参加由军报的子报《中国国防报》等组织的“共和国不会忘记——老英模相聚在北京”活动,见到了智取华山侦察英雄刘吉尧、辽沈战役中闻名全国的“机枪大王”梁荣保、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代表杨桂英等英模代表。我们一起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与三军仪仗队官兵座谈,还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在银幕上扮演过英雄人物的部分演员见了面。那次活动内容非常丰富,让我们这些老英模感到备受尊崇。真心感谢军报做了件好事,不仅大力弘扬英雄精神,也借此回击了当时社会上滋生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和漠视英雄的歪风邪气。
最近几年,干休所的同志和学校的学生们总是“缠”着我讲故事,干休所还“下达”了口述历史的任务,我感到责任重大,也觉得非常光荣,能讲一点是一点吧,再不讲可能也没机会了。没承想,这些聊出来的老故事,被他们当成“宝贝”,整理出来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和《铁血浪漫》为题登上了军报。我和老伴在战争年代的爱情故事刊发出来后,老战友还打来电话,打趣我的同时也表示很羡慕我。有些年轻人问我,你们那时候就这么浪漫吗?我说,这就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我的那些战斗经历再次被军报报道后,老部队的官兵千里迢迢来看望我,干休所驻地部队的年轻战友也邀请我去讲军史、作报告。我很乐意把牺牲战友和战斗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希望他们的英勇事迹能被一代代人所铭记。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每次唱起这首歌,总让我激情满怀,仿佛充满无穷的力量。虽然年近百岁,可我觉得自己还能继续为党和国家作贡献。前些年,我和老伴商量,决定不给组织添麻烦,百年后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把一切交给党和人民。我们永远是党的战士,面对生死,这算不了什么。
在这里,我也祝福军报这个即将过70岁生日的“老伙计”永远年轻、永远真诚,继续为官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英雄精神不断传承发扬。
(作者系江苏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文字整理:尹娟、练红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