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军某部尊重官兵主体地位——
同舱同室同呼吸 同心同德同战斗
■久亮 龙伟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宋润鹏
聚焦

官兵在任务期间开展“远航之星”评选活动(资料图片)。 刘再耀摄
训练进入关键阶段,一名战士的建议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碧波之下,海军某部一艘潜艇隐蔽潜航。驾驶舱内,气氛异常紧张——对手布下“天罗地网”,官兵虽然不断变换战术,却仍然无法隐匿踪迹。
眼看这场跨昼夜对抗训练“走进了死胡同”,艇员队党委组织官兵紧急商讨对策。
“我建议先采用静音巡航……”讨论中,战士张珂珂的想法大胆,引发与会人员的讨论。艇员队党委综合分析认为张珂珂的建议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决定予以采纳。
战斗警报再次响起,各战位协同作业,联动执行口令。大洋深处,“蓝鲸”悄然迂回,以出其不意的战术动作成功突破对手封锁圈。
“党委科学决策,走好群众路线十分重要。”该艇员队政委的话,道出了潜艇部队“百人一杆枪”的优良作风。
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十一个坚持”,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作风。在该部采访期间,谈及“群众路线”这个话题时,官兵不约而同地向笔者谈起一次潜航任务。
那一年,某型潜艇首艇艇员队奉命执行最大自给力考核试验任务。任务期间,潜艇出现故障被迫上浮。紧急关头,艇员队党委力排众议,采纳主机班战士刘忠文的建议,顺利排除了潜艇故障,任务形势峰回路转。最终,官兵打破长航纪录,在艇员队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该部领导介绍,他们引导党员干部树牢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在自觉走近官兵、融入官兵、服务官兵中切实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他们鼓励官兵围绕练兵备战、思想教育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建言献策,营造“不怕提异议、敢于讲真话”的浓厚氛围。每次接到任务命令,从艇员队领导到部门长,再到战士,官兵不分职务高低、军龄长短,围绕任务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提升议事决策质量水平。某艇员队航通部门的新型“点位标注法”就源于一次集体讨论。
一次任务中,潜艇遭遇未曾遇到过的复杂海况,常用的航线标注方法无法满足任务需要。在艇员队领导建议下,航通长组织召开了一场“诸葛亮会”。综合大家建议后,航通长带领官兵对航线标注方法进行优化,不仅让航线规划更加直观,还有效缩短了决策时间。
在某艇员队李副艇长的训练笔记本上,基层官兵的训练建议密密麻麻写了十几页——一级上士杨浩杰将声呐操作流程拆解为关键步骤,加速新艇员掌握岗位技能;一级上士王毅凯在一次远航中发现某设备温度持续偏高,发动带领班组集思广益,自主制作临时风口,成功消除安全隐患,这一经验做法也在艇员队得到推广。
采访期间,笔者从战士们口中得知,每次执行训练任务,李副艇长都会把“铺盖卷”从住舱搬到配电室,和值更的艇员们同吃、同住、同操练。“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身入兵中,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李副艇长介绍,训练笔记中的好点子好想法,就是平时跟大家一起交流时记录的。他告诉笔者,为了严格落实“三互”“五同”“双四一”,他所在艇员队多年来坚持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次任务期间,从艇员队党委成员到基层干部,必须每天到舱室、进战位、坐饭桌,与官兵面对面交流。对此,机电部门的年轻干部高印刚来队时不是很理解。
3年前,高印军校毕业分配到该艇员队。履职之初,他认为,“干好分内工作就行”,每天例行部门点名时,也只是“点卯答到”,平时总是独自埋头研究业务。一段时间后,尽管他出色完成各项训练任务,但战士们始终对他不冷不热,遇到问题也不愿与他交流。
在艇员队领导提醒下,高印改变工作方式,坚持晚饭后与战士谈心交流,从大家的牢骚话、悄悄话、客气话里听需求。休息时,他还主动参加象棋比赛,与战士们一边棋盘博弈,一边唠家常。
一次任务返航后,为清理舱底污垢,值班员需深入水柜等死角,对重要设备进行清洁检试。“掏舱底”工作强度大、作业环境恶劣,是个十足的苦差事。
那天,值班员陈思洋打开连接舱底的地板,顺着扶梯向舱底爬行。不料,他脚底一滑栽倒在地。见状,高印一个箭步跃下扶梯搀起陈思洋。“你上去休息,我来‘掏’!”随后,他撸起袖子,拿起水枪,忍着刺鼻的气味开始冲洗舱底……
“践行群众路线,首先要端正对官兵的根本态度,尊重官兵主体地位。”谈及高印的成长经历,该部领导介绍,这些年,他们教育引导机关和艇员队干部把践行群众路线从军事训练向思想教育、服务基层等方面延伸,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持续开展“我为官兵办实事”实践活动,想方设法为官兵办实事解难题。
在该部“我为官兵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工作文件中,笔者看见一份为基层办实事清单,里面既有军人子女入学这些大家关心的事,也有来队家属接送站等惠兵举措。“满腔热忱为官兵排忧解难,意义有时不仅仅在于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更在于培养‘痛痒相关、温暖相知、危难相顾’的战友深情。”该部领导介绍,历届党委将群众路线刻印在心,牢固树立官兵是部队建设主体的观念,在充分信赖和彼此依靠中拉近了干部与战士的距离,密切了内部关系。
夕阳西下,军港码头上,“同舱同室同呼吸、同心同德同战斗”的标语格外醒目。刚刚结束长航任务返港的某艇员队进入整备期,官兵围绕装备整修、设备保养等工作自发组织了多场讨论,几项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已被列入艇员队党委议事日程。
探源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反复证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就能获得无穷伟力。淮海战役期间,我们党动员人民群众500多万人,出动小推车80多万辆,搬运粮食达9.6亿斤,有力确保了我军的胜利。正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党和人民军队一路凯歌猛进,从胜利走向胜利。
“群众路线”这4个字最早出现在1929年《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此前,群众路线早已孕育在党的革命事业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制定群众路线方针,中共一大指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中共二大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
毛泽东同志是群众路线的主要创立者,他在古田会议上强调,“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红军“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从此,群众路线深入人心,在革命根据地得到长足发展。
延安时期,群众路线基本内容逐渐定型。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我们党主张发动全国人民共同抵御外敌,这既是全面抗战路线,也是必胜的、彻底的群众路线。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毛泽东同志还在中共七大上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了群众路线基本内容,上升为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至此,群众路线趋于成熟定型。

(李泽整理、王瑞泓作图)
视点
用“心”走好群众路线
■韩 炜
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部队提出“钻进去,冒出来,贯彻政治工作的群众路线”的要求,即钻到群众的心窝里去,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冒出来”解决问题。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让志愿军政治工作发挥出强大的制胜优势。
翻开我军历史,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正是靠着官兵吃穿不分家、打仗冲锋“跟我上”等体现官兵平等的做法获得了军队的壮大和战争的胜利。和平建设时期,作为政治干部,树牢群众观点,用“心”走好群众路线,方能让“生命线”更具生命力。
用“心”,应在认识上更深化。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通篇贯穿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习主席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精辟概括我军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十一个坚持”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作风。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走好群众路线,不是暂时的,而是永恒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坚持的;不是务虚的,而是务实的。
用“心”,应在情感上更投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政治干部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坚持脚步向下迈、力量往下使,才能让官兵信得过、谈得真,政治工作才能做得深入、细致、扎实。
用“心”,应在方法上更有效。信息网络时代,听兵声、解兵难、聚兵心,离不开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政治干部尤须强化学网、懂网、用网意识,学会把线上了解兵情、听取兵声与线下汇聚兵智、解决兵忧对接起来,让“网上群众路线”成为接通兵心的“线”、温暖基层的“线”,从而把官兵紧紧地凝聚在一起,锻造全面过硬的战斗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