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探访革命旧址和座座军营,感悟我党我军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
“知行合一”启新程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马嘉隆 李蕾

武警陕西总队延安支队官兵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组织现地教育。郭兴涛摄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一个留在历史长河的问题发人深省:“怎么才能算抗大的学生?”
1937年12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抗大授课时,向学员提出两个问题:“你们会不会吃小米啊?”“会不会打草鞋?”
听到大家肯定的答复后,毛泽东欣慰地说:“好!能吃小米,会打草鞋,会爬山,才能算抗大的学生。”随后,他说:“你们是来革命的,要学马列主义。要懂得,吃小米,爬大山,这就是革命,这就是马列主义!”
“吃小米饭,攻理论山”,从此成为我们党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理论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段佳话。
延安的窑洞,连着今日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从抗大课堂走向新时代热火朝天的练兵场,记者一路在思考——
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什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今天,我们该怎样传承我党我军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未来,我们又该如何依靠学习开启新的征程?
高级干部肩负重大政治责任,首先要努力学习——
“思想高地,不种庄稼就长草”
黄土高原,细雨绵绵。走进杨家岭陈云旧居,两孔土窑,一灯长明。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全党掀起学习运动高潮。时任中组部部长陈云同志倡导成立了一个领导干部学习小组,定时定章、坚持不懈研读马列经典和《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
白天处理公务、上山搞生产,晚上在油灯下学习……尽管是学习小组中工作最忙的,但陈云从来没有少读过一章一段。曾担任陈云秘书的余建亭回忆,陈云“一有空就看书学习,学习起来很认真”。
一有空就学习,一学就是一生!
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主席号召全党同志学习陈云“刻苦学习的精神”,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能否摆正学习的心态,看似个人修养问题,实则连着党性党风。
翻开《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员必须履行义务的第一项,就是“认真学习”。
“将学习态度与党性原则紧密联系,由来已久。”武警警官学院讲师代丽告诉记者,1939年12月,陈云撰写了《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文中这样写道:“因为学习是做好工作的一个条件,而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党内的老干部、高级干部首先要努力学习,成为学习的模范。”
纵观党史,革命先辈无不是以自觉而忘我的状态,攻读原著,学海争渡。
——漫漫征途,求知若渴。革命战争年代,很多官兵的干粮袋里,都会放几本马列主义小册子。正如毛泽东所说:“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
——闲暇之余,以学为乐。与刘伯承同志相知甚深的邓小平同志在《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中写道:“伯承同志是勤读不厌的模范……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除了读书工作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的生活。”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新中国成立后,年事渐高的朱德同志每天坚持二至三小时的学习。上世纪60年代中期,80岁高龄的他认真通读中央规定的高级干部必读32本马列经典,其中大部分篇目都读了两遍,并且写了许多读书笔记。临终前不到两个月,他看到《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后,不顾年高体弱,前往中央党校看望参与翻译的同志,交流学习心得。
“思想高地,不种庄稼就长草,不去靠近先进的积极的思想,就会滋生低级的腐朽的欲望。”代丽告诉记者,高级领导干部肩负重大政治责任,更需要注重学习、持续学习,所以延安时期才会流传一句话:“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走进西部战区陆军某部机关楼,政治工作部拐角处的一排书架吸引了记者注意。
靠近细看,《论党的自我革命》《习近平论强军兴军(四)》等著作整齐摆放在书架上,方便官兵随时借阅。“长征途中的革命前辈学习革命理论如饥似渴。新长征路上,我们的‘干粮袋’里也一定要装有党的创新理论。”一名领导告诉记者。
在该部,从党委成员到营连主官,每人都有一张学习计划表。“学习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严肃的政治责任。我们的理论功底,不会随着时间递进或职务升迁而凭空增强和厚实,必须扎扎实实沉下心来学习积累。”该部干部杨林保告诉记者,对既学来的感到用之不足,对未学来的感到求之不尽。诚如习主席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学习要带着“问题导向”,善于用学习解决问题——
感悟今昔“矢”与“的”
课堂,是问题的摇篮。
寻根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记者的思绪回到1941年。
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著名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家?当时,党内曾有过一种错误认识:上了书的就是对的,书本上的话就是理论,谁背书多、背得熟,谁就是“理论家”。因此,部分人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列主义,为了单纯学理论而去学理论。
为了改造学习、正本清源,毛泽东在报告中尖锐批判了“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主观主义作风,大力倡导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将理论和实际统一起来,提出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学风:“‘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
——聚焦当前矛盾学。1938年,社会上一度流行消极悲观的“亡国论”与盲目乐观的“速胜论”。在复杂形势下,《论持久战》问世犹如平地惊雷,很快成为各界人士学习抗日战争战略方针和方向的必读书目之一。王震将军后来回忆:“我们这些在抗日战场上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在战斗的间隙,土炕油灯,如饥似渴,欣然阅读,倍受鼓舞。完全可以说,一部光辉的《论持久战》,鼓舞和指引我们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扎根实践沃土学。开国中将韩伟在《毛主席怎样教我们用兵作战》一文中回忆,建立根据地之初,大家一时还摆脱不了旧军队的一套,毛泽东则生动讲解游击战法:“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游击战争“十六字诀”,使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
——契合官兵实际学。长征途中,如何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官兵理解为何而战?漫长的远征中,红军战士背上总挂着一块就地取材的“识字板”,大家边走边学。休息时还会挤在一起讨论:“我们为什么而战”“革命成功后,中国会变成什么样”……
如今,红军官兵昔日简陋的“识字板”,早已被新颖的“云直播”代替,但实事求是的问题导向始终如一。
“我一定会把这七根火柴交给组织的……”前不久,在“七根火柴”纪念碑前,武警四川总队机动某支队开展“行走的课堂”线上直播活动。他们精心创演了一部红色情景剧,为新入伍战士讲述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一些新入伍战士缺乏吃苦意识、奉献意识不强,这场直播活动正是奔着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去的。”该总队宣传处干部陈阳给记者翻看总队“行走的课堂”教育活动安排,一份份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备课计划让人眼前一亮——
为解决官兵进退走留时的思想困扰,总队邀请革命前辈讲述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故事;为激励官兵精武强能,他们邀请“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甘文涛走进“红耀巴蜀”直播间,分享参加国际特种兵比武的切身感受……
如今,学习的靶标持续归正,更多“接地气”的鲜活故事、理论观点射向隐患苗头,持续推动政治整训走深走实。
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才能赢得新胜利——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雪域高原,山峦起伏。
踏上一处比甘巴拉山更高的无名阵地,甘巴拉雷达站机动任务分队官兵正在装备车前列队,举行雪域阵地签名宣誓活动。
“学习甘巴拉精神,不是死记硬背口号,而是看敢不敢向自己、向更高的阵地发起挑战。”宣誓中,甘巴拉雷达站操纵员、一级上士白涛第一个发言,引起战友共鸣。
60年前,雷达站组建之初,第一代甘巴拉人向海拔5374米高山发起挑战,与雷达天线一起在生命禁区扎下根。
一群来自东南沿海的官兵,为何能在高寒缺氧的雪域之巅坚守?在雷达站荣誉室一张老照片中,记者找到了答案——第一代甘巴拉人的学习室墙上,有两则标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
“不学理论,很难有在这里坚守奉献的精神动力。把书本上的家国情怀熔铸为坚守阵地的‘钢筋铁骨’,正是一代代甘巴拉人扎根群山之巅的精神密码。”指导员李港归告诉记者,想要铸就与雪山争辉的崇高丰碑,头脑中的学思践悟和实践中的千锤百炼缺一不可。
誓言只有寥寥数语,践行却要坚持一生。在荣誉室,李港归向记者讲述了另一座“高山”的故事——
“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干部的架子。”开国少将甘祖昌因战争时期头部重伤,不宜担任领导职务。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享受待遇,而是带着全家回到家乡当农民,带着乡亲们修水库、建电站、架桥梁、改造农田,还跳进泥水里一起劳动,用一生践行“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的信条。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从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才更具生命力和感召力。同样,学风关系战斗力,唯有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才能不断赢得新胜利。
上世纪60年代,原南京军区某部副连长郭兴福创造了一套教学方法,把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紧密结合,变单向灌输为启发诱导、民主讨论,把“死”的教案变成“活”的敌情。叶剑英元帅和罗瑞卿总参谋长发现后,将其总结为“郭兴福教学法”,迅速在全军推广。
学习之风不息,冲锋脚步不停。从延安的窑洞群到神州大地座座军营,新时代官兵把新课堂“搬”进练兵场,把学习融入新的火热征程——
大漠戈壁,西部战区空军某旅充分释放军事职业教育平台资源优势,将在线学习嵌入实训链条,实现“随营军校”与训练场精准对接。
昆仑腹地,新疆军区某基地结合承训任务和部队战斗力建设实际,把“确保政治工作始终围绕备战打仗发挥实效”列入攻关课题,倒逼政治干部提高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岗位履职能力,初步取得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
远海大洋,东部战区海军某支队一级军士长马少利扎根主炮岗位27年,改进某型舰炮电路图并革新8项设计,编写的《某型舰炮维修》教材被列为海军统编教材。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结合政治整训感悟学风传承,官兵热议体会:“把学习成果融入部队建设,转化为备战打仗的过硬本领”“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既看学了多少,更看落实得咋样;既看自身理论素养,更看表率作用发挥如何”……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回望延安,筚路蓝缕时,知行为舟辟新天;再踏征途,任风高浪涌,知行合一开新局。
(采访得到刘卓、吴凌、于淼、宋强军、王建州大力支持)

请扫描二维码浏览更多内容
记者手记
好学风也是战斗力
从延安整风到新时代政治整训,我党我军的学风建设史就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一部知行合一的历史,一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而带动战斗力提升的历史。
当我们带着历史的智慧走向未来,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多少条文,而是能否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通过持续不断的理论武装、思想淬炼,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一名基层政治干部所说:“好的学风,有助于我们补钙、健脑、强能,促进我们把习近平强军思想融入工作、融入战位,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打赢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