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驻训,警惕“隐形失水”
■严庭杰 许硕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维系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石。如果身体水分大量流失,且得不到及时补充,可能导致血液浓缩、代谢紊乱,引发头痛、乏力乃至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发展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候干燥,环境相对恶劣。长时间在高原驻训的战友,可能会因环境因素造成水分流失加快。若不注意及时补水,就会打破水分平衡阈值,导致脱水。高原地区低压低氧,人体为获取足够的氧气,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从肺部蒸发的水分也会显著增多。如果长时间忽视这种“无感蒸发”,可能会加大脱水风险。官兵长时间在室外低温环境下训练时,低温与大风的共同作用会加快皮肤水分蒸发。而且,低氧和寒冷会让肾脏排尿增加,进一步增加水分流失。若因气温低而减少饮水,也可能导致脱水。
除环境因素导致的水分流失外,有的战友存在一些补水“误区”,也会影响身体的水分储备。一是认为不口渴就不用喝水。研究显示,当人体感觉口渴时,身体往往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失水量占体重的1%~2%)。而且,在高寒环境下,渴觉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抑制。因此,战友们更容易忽视补水。二是用饮料代水。高糖分饮料(糖含量>5克/100毫升)不仅不能有效补水,反而可能增加血液渗透压,导致排尿量增多。同时,还可能使肠道菌群失衡,引发渗透性腹泻,进而引起脱水。
轻度脱水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训练后疲劳感加重、轻微头晕等非典型症状,较容易被忽视。如果战友们发生轻度脱水后未及时察觉和干预,延误补水时机,可能发展为中重度脱水,引发严重的高原反应或冻伤。因此,建议大家及时识别身体的“缺水警报”。
如果在训练期间或结束后出现以下3种异常症状,很可能是脱水,需要格外警惕:异常乏力(休息后难以缓解)、异常头痛(头痛持续存在且与劳累无关)、异常尿色(尿液持续为深黄色)。有的脱水患者还可能出现不典型表现,如食欲减退、皮肤干燥。
养成科学饮水的好习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清除代谢废物,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魄。建议战友们在训练中及时补水。平时饮水时首选水质安全的矿泉水或温开水。当运动量较大、出汗较多时,可饮用淡盐水、葡萄糖水等电解质水,以补充随汗液流失的电解质,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饮水量要保持充足,一般建议高原官兵每日饮水量在3~4升。饮水时要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饮水过多,增加肠胃负担。饮水时还要做到“三不”,即不等口渴再喝水、不用饮料代水、不一次性猛饮冰水。尿液的颜色是人体含水量的信号灯。战友们可以通过尿液颜色判断身体的含水情况。若尿液颜色为淡黄色或无色,说明水分充足。若尿液颜色为深黄色,说明有轻度脱水。
除了掌握科学的饮水方法外,战友们在日常生活、训练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有助于防止水分流失,预防高原病发生。重视保暖。官兵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重点做好手、脚等四肢末梢的保暖,减少不必要的体液流失。做好保障。单位应确保热水日常足量供应,方便官兵随时饮用;战友们在就餐时可搭配热汤(如蔬菜汤、肉汤等),既能补充水分和盐分,又能帮助身体抵御寒冷。注意休整。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影响水分吸收和机能恢复。建议大家劳逸结合,避免持续进行高强度训练,让身体有充分的恢复周期。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充足的蛋白质可以维持血液渗透压和优化细胞功能,提高肠道水分吸收效率;维生素B摄入不足可能影响水分在体内的正常运转,间接增加身体脱水隐患;维生素C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升身体对高原低氧、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建议战友们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瘦肉、全谷物、绿菜叶等。
总之,战友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了解科学补水的相关知识,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有效预防脱水及其他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