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军事体育训练大纲
依法按纲施训 锤炼强健体魄
——3个基层部队落实新版《军事体育训练大纲》见闻

10月中旬,武警广西总队机动支队举办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图为参赛官兵正在进行3000米跑角逐。何家龙摄

10月下旬,驻守东北某地的信息支援部队某通信连官兵按照《军事体育训练大纲》要求,开展3公里轻装越野滑雪训练。徐钰喆摄
强军必须强体。体能是军人的重要素质,是开展军事训练的基础。
今年,新版《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正式施行。新大纲聚焦备战打仗需求,紧贴部队实际,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重塑我军军事体育训练内容和标准体系,着力提升科学化专业化实战化水平,是各级组织实施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依据。贯彻落实新大纲要求,各部队要认真学习、深入剖析和对照落实,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确保依法组训按纲施训,不断提升军事体育训练效能。
——编 者
纠治问题 组训骨干考评缺标准
持证上岗强规范
■庞斯年 闫思斌
“攀登轮胎时要先抓住铁链,稳住轮胎后再上脚,这样可以提高通过障碍的成功率……”初秋时节,海军某旅综合训练场上,军事体育教练员李向成正组织连队开展渡海登岛400米障碍训练。他细致讲解动作要领,然后采用分段组合的训练方法,针对训练中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展开针对性教学。官兵们现场纠正动作,训练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前期,李向成在连队推荐下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军事体育骨干集训。经过10余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他通过系列考核,最终取得“教学训练”专业军事体育教练员职业资格证书。之后,他与获得证书的战友回到各自连队,成为旅队落实新版《军事体育训练大纲》要求后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军事体育教练员。
“组训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军事体育训练的质效。”谈及这项措施的初衷,该旅作训科李参谋说,以前,旅队虽然定期开展骨干集训,但个别经过培训的教练员在组训时仍习惯沿用“老传统”“老经验”,片面追求“数量达标”而忽视动作标准、只重视训练过程而忽视训前热身与训后放松……这种训练方法效益不高,个别官兵还因身体过度疲劳出现训练伤,导致训练水平原地踏步。
经过调研反思,他们认识到,在培养军事体育骨干时,通过外请院校专家、地方专业训练机构授课等方式展开教学,虽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教练员专业能力水平,但因缺乏科学专业的考评标准,对于骨干组训能力把关不够严格,导致个别骨干实践能力欠缺,与依规组训、科学组训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新大纲对军事体育人才培养作出明确规范,要求逐步推行军事体育训练组训人员“先训后用、持证上岗”制度。为加强旅队军事体育组训人才考评把关,该旅第一时间开展研究,制订完善军事体育组训人才考评方案,探索形成“选拔培训—考核认证”人才培养方式。
实践中,他们采取双重把关机制,在军事体育骨干集训阶段细化考评标准,筛选出理论和实操考核成绩比较过硬的人员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明确只有通过的骨干才能成为正式的军事体育教练员。同时,作训科不定期前往基层考察教练员教学组训能力,围绕训练计划、组训方法、组训成效等方面进行考评,对存在不足的教练员进行针对性指导。
随着系列举措持续推进,该旅军事体育训练质效逐步迈上新台阶。军事体育教练员持证上岗,将科学的训练方法带到基层,改变了“以跑练跑”“以杠练杠”等简单粗放的训练方式,训练伤病率也大幅降低。
“如今,在军体教员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训练相关肌肉群和有氧耐力,我不仅摆脱了膝盖疼痛的困扰,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在最近一次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中,之前成绩一直徘徊于连队中游的列兵小葛达到优秀水平。
“组训骨干考核认证,是组训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一步,是保证依法组训、按纲施训的关键。”该旅领导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不断完善军事体育组训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组训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注入更强动力。
纠治问题 组训施训凭经验
数据支撑提效能
■郑烨 李连杰
进一步强化战斗体能课目训练,调整训练恢复周期时长……近日,第74集团军某旅某营训练形势分析会上,胡营长结合“训练数据采集表”,逐项分析对比官兵训练情况,明确下一阶段训练计划。胡营长告诉笔者,一段时间以来,他们落实新版《军事体育训练大纲》要求,加强军事体育训练数据采集,训练效能不断提升。
该旅领导介绍,新大纲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加强军事体育训练数据采集,纳入军事训练登统计。他们深入学习思考后认为,新大纲在训练管理中注重突出数据采集,这是提升训练科学化水平、夯实战斗力基础的要求。
“过去,基层开展军事体育训练大多依赖经验判断,一些带兵人往往凭感觉定强度、靠经验排课表,这种粗放式、经验化的组训模式,容易出现体能发展不均衡、训练效果与实战需求脱节的问题。”该旅作训科一名参谋说,他们以往虽对官兵训练成绩进行了登记,但缺乏科学系统的信息采集与分析,对训得好不好、优势短板在哪里难以精准掌握和界定。
这名参谋认为,加强军事体育训练数据采集,本质是通过“数据赋能”达到“按纲施训、科学组训,严格标准、规范考评”的训练要求。于是,他们决定通过数据采集,让训练从“经验驱动”转向“科学驱动”,将“模糊定性”变为“精准定量”,精确掌握官兵体能底数,科学指导训练实施,长远赋能战斗力建设,为军事体育训练的计划制订、过程管控、效果评估和改进优化提供闭环支撑。
某连一次基础体能训练考核中,黄连长拿出旅队探索总结形成的“训练数据采集表”,一边紧盯训练考核进程,一边实时记录各项数据。笔者在现场看到,表格上不仅记录此次3000米跑、单杠等课目训练成绩,还同步标注着不同训练阶段的历史数据,对比一目了然。
考核过程中,连队还通过信息化手段持续采集考核人员心率、血氧等生理指标,器械场的生物力学传感器、蛇形跑测试区的高速摄像头,也把官兵的爆发力、柔韧性等体测数据补充进来。
考核刚结束,连队立即汇总相关数据,分析研判官兵个人训练短板及单位整体训练水平,为针对性补训提供准确可靠依据。战士小张是连队公认的长跑能手,那段时间却在大纲新增的定向越野课目中发挥不力。连队结合“训练数据采集表”,判断其“心肺耐力达标但肌肉力量不足”,为他量身制订力量强化专项训练计划,并增加了障碍攀爬训练。经过半个月针对性训练,小张成绩进步明显。
数据连着战斗力。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将不断提升数据采集、分析、运用能力,通过长期积累判断官兵体能变化趋势,制订针对性训练预案,确保部队战斗力持续稳定提升。
纠治问题 参训人员简单混编
分层分类讲科学
■李星磊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姚欣彤
近日,记者走进陆军某旅野外驻训场,看到某营官兵正按照“人员类别分组、训练内容分设”的方式展开训练。此前,他们已明确“分类训练、分层考核”机制,为后续体能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体能是训练根基,必须精确瞄准个人短板和需求有针对性突破,促进整体训练水平的提升。”该营王营长介绍,新版《军事体育训练大纲》明确基础体能旨在促进体能均衡发展、守护身心健康,区分军官和士兵、文职人员、新入伍人员(含入伍12个月内的士兵、直招军官和军士)设置训练与考核内容。由此,他们按照“人员类别分组、训练内容分设”的方式制订基础体能训练计划,力求做到科学分类、精准组训。
采访中,王营长对过去那种“大锅烩”的训练方式感触很深。有一次,全营开展3公里武装越野训练,各类人员混编成一队,可大家的速度、节奏差异明显,有的新兵体能基础较差,不到半程就气喘吁吁,慢慢落到队伍最后,体能较好的战士却不得不刻意放慢速度,等待大部队跟上。这样一来,体能好的“放不开”,体能弱的“扛不住”,训练效果打了折扣,很难取得应有质效。
不仅如此,在记录考核成绩时,由于不同类别人员的成绩表混在一起,考核登记人员手忙脚乱,容易出现记错疏漏的情况,不得不反复核准……
复盘总结时,有班长骨干坦言:“这样的组训模式必然导致快的没练透、慢的易受伤,训练数据也无法真实反映各层次水平。”营连主官反思感到,官兵身体基础、战位需求不同,必须精细分类、区别对待。
该营重新检视训练计划,依据新大纲要求,探索实行“分类训练、分层考核”方式。他们区别人员类别、身体状态、训练阶段等进行分组,制订差异化训练方案,如“基础强化组”主要对体能难以达标的人员进行基础动作和核心力量训练,“标准达标组”的官兵按大纲要求全面训练,而“专项尖兵组”的体能骨干将开展高强度特训,培养比武尖子。
某连上等兵小王体型偏胖、基础较弱。在“基础强化组”,他每天进行核心力量和间歇跑训练,连队为他安排教练员一对一指导。两个月后,小王体重减轻,3000米跑也达到了良好水平,顺利转入“标准达标组”。
训练中,该营注重强化组训骨干按纲施训、精准施训能力,通过开展训法培训,让组训骨干掌握科学训练的方式方法,防止“一锅煮”或“过度训”,使训练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来到驻训场障碍训练现场,记者看到,部分人员正从低强度障碍开始适应,而“专项尖兵组”成员则在更复杂的组合障碍中锤炼连续通过能力。官兵普遍反映,现在的训练更科学、更带劲,也不容易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