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防梦想插上科技翅膀
——2025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速写
■中国国防报记者 于心月

图①至③:参赛选手在比赛中操控智能无人设备,完成指定任务。

图④:参赛选手在比赛中操控智能无人设备,完成指定任务。图⑤:赛前,志愿者引导参赛选手签到。图⑥:东方绿舟国防园一角。
上海淀山湖畔,东方绿舟国防园内机械蜂鸣。空中,无人机穿梭竞速;地面,无人车驰骋越障。
10月16日至18日,2025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决赛在上海举行。本次大赛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共同指导,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兵工学会主办。
来自全国106所军地院校的291支参赛队伍各展所长,探索前沿技术、锤炼报国本领。本次赛事共决出31个一等奖、63个二等奖、108个三等奖及若干优秀奖。
“从抗震救灾的无人机编队到深海探测的水下机器人,科技不仅关乎个人兴趣,更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赛事,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一颗名为‘责任’的种子。”大赛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付梦印对参赛选手殷殷寄语。
赛事有期,创新不止
“3、2、1,比赛开始!”
哨声响起,来自江西水利电力大学的参赛选手涂赣豫操控无人机起飞,绕过障碍抵达目标区域。无人机搭载的摄像头,将现场画面实时回传屏幕。经过研判,飞行副手廖丙文向裁判报告:“区域1所需物资为战略物资,区域2为基础医疗物资包,需求紧急。”
“信息采集正确。”裁判回复。
涂赣豫操作无人机返回起点,将相应物资装载完毕后再次起飞,精准投放至无人车上,等待已久的车手童权宇立即操控无人车展开配送。无人车翻过低矮土坡,绕过沙袋障碍物,顺利抵达目标区域。
尽管比赛过程中出现信号传输延迟等突发状况,涂赣豫和队友们依旧很兴奋。作为艺术学专业大三学生,涂赣豫在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时,对无人机产生浓厚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考取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执照,研究无人机改装技术,但参加无人系统类赛事还是第一次。
“这次比赛是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一次国防科普,推动国防教育向‘科技素养’与‘国防意识’融合培养纵深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吴江参与了大赛部分项目的规则制定,他介绍,5个比赛项目均以实战场景为设计蓝本,例如地面反无人机群挑战赛中限制最大载弹量,对精确打击提出更高要求。
无人车集群竞速赛选手姚翌之,来自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如何让3辆无人车流畅实施行进间队列变换,是困扰姚翌之许久的难题,而一部空战电影中长僚机协同行动的镜头给了他灵感。
“我让一辆无人车作为‘指挥长车’,另外两辆当‘僚车’,用代码将指令写入‘长车’芯片,由它指挥‘僚车’同步行动。”姚翌之的方案获得评审专家的好评,专家认为这一思路反映了无人装备集群的发展潮流。
“赛事有期,创新不止。或许今天我们的作品还很稚嫩,但随着经验积累,我们有信心,未来有一天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应用到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那将是莫大的光荣。”姚翌之说。
既是比拼,亦是课堂
参加这场比赛,中北大学参赛选手、退役大学生士兵刘宏娟回忆起3年前在军营的时光。时至今日,刘宏娟依然忘不了新兵连班长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
按照陆空联合保障运输赛比赛规则,选手可以选择人工搬运物资,利用设备自主卸载则能获得更高得分。“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刘宏娟带领团队成员决定挑战自我,为无人车增加自动卸载装置。
起初,刘宏娟团队尝试以步进电机为动力装置,电机启动,履带带动木板移动,将物资推下无人车,实现自动卸载,这一方案也通过组委会初审。然而,临近比赛,刘宏娟发现,当无人机悬停在无人车上空时,机翼旋转产生的气流,让运输稳定性受到影响,且步进电机作为动力装置,速度较慢。她组织队员紧急改装,运输履带改为更结实的材质,动力装置换成转速更快的无刷电机,提升稳定性的同时实现快速卸载。
“参加这次比赛,我感到赛场如战场,任何细节都关乎成败,要求我们尽全力做到完美。”刘宏娟说。
在一场场竞赛中,无人设备在参赛选手的操控中“活”起来,国防教育也从书本上的概念转化为具象体验。
来自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参赛选手曹加康,此前曾多次参加智能无人系统赛事,制造过水上无人巡逻船和陆上无人车。本次比赛中,曹加康首次尝试自主制造空中无人设备。
曹加康所在的校园科技创新社团,经常邀请学校附属幼儿园的儿童前来参观。每次活动,曹加康都会向他们展示自己参与制造的机器人,科普国防科技知识。
来自新疆昌吉学院的参赛选手冯家豪,也有类似经历。今年暑假,他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来到阿克苏地区,为当地中小学生进行航空航天知识普及。冯家豪记得,当他讲到“海空卫士”王伟的事迹时,台下学生表情凝重,若有所思。
“未来,我一定要用自己所学,为祖国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翻看学生们课后写下的留言,冯家豪觉得自己的这个暑假意义非凡。
多方携手,同心浇灌
10月17日,大赛进入第二个比赛日。紧张激烈的赛场之外,绿舟剧场内,一场国防科普讲座正在开展。
“同学们,阅兵场上列阵飞过天安门的战机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为此感到自豪。”时长2小时的讲座中,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叶坤以“战斗机的前世今生”为题,讲述先进战机背后的故事。台下,正在上海东方绿舟国防园开展军训的上海市宝山中学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本次大赛以提升青少年国防教育综合素养为着眼点,大赛主办方与上海东方绿舟国防园合作,利用赛事机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青少年学子开展科普讲座。中宣部宣传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几天我经常看到,在这里参加军训的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来到比赛现场,有的还和参赛选手讨论交流,甚至自己动手操控无人设备。”
“青少年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比赛,带动更多力量加入国防教育事业中来。”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陈暘说。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携手联动,一批国防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开展国防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作为本次大赛举办地,上海东方绿舟国防园就是其中之一。
“东方绿舟国防园内元素非常丰富,参赛选手可以在比赛之余登上仿真航母、参观中国兵器博览馆、体验模拟射击等。我们选择在这里举办本次大赛,希望为参赛选手提供国防文化沉浸式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防意识、提升国防素养。”上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民兵陈毅自2014年退伍后,已在东方绿舟国防园担任军训教官11年,他同样深有感触:“讲解国防知识,开展轻武器射击、卫生救护等课目训练,我觉得是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颗爱国爱军的种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则是让种子发芽的甘霖。在雨露浇灌下,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本文图片均为大赛组委会供图,制图:扈 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