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连队新传人丨“钢八连”:此刃永向前
■中国军网记者 陈竹青 通讯员 姚欣彤 郑云皓
倘若时光有形,第82集团军某旅“钢八连”的样貌必定如地质层一般清晰可辨。最深处,是鲜血犁过的焦土,混合着钢铁与忠魂;中间层,是体制编制几经调整,无数脚步踏出来的演兵道;最表层,是新型步战车扬起的烟尘中,不断磨砺的锋刃。
钢铁会生锈吗?在物理的世界里,答案是肯定的。
但在精神的世界里,“钢八连”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一)
王艺自己也说不清,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那个故事的。好像从记事起,它就“理所应当”存在于他的脑海里。王艺的父亲却记得:“那年我去敬饺子,孩子妈抱着刚满2岁的他,一起去了,此后年年都去。”
饺子是中国人的乡愁,无论走多远,都期盼能在一碗饺子里重逢。在王艺的家乡——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每逢年节,乡亲们都会把第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送到烈士陵园,他们伴着新春的第一缕阳光,祭告在这里安眠的24个年轻生命:“那年没吃上的饺子,我们送来了,别想家,这里也是家……”
青史几行名姓,这片土地一直记着未归人的体温。1944年1月24日,农历除夕。日伪军进犯朱村,大肆掠杀。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三营八连官兵闻讯驰援阻击敌人。在连长鄢思甲带领下,战斗持续6个多小时,朱村百姓得救了,八连的24名指战员却永远长眠于此。同年1月30日,朱村妇救会赠送八连官兵一面绣有“钢铁英雄连”的锦旗。后来,八连被山东军区命名为“钢八连”。

王艺等官兵在连队荣誉室郑重宣誓。(资料图)
2024年3月,山东省临沭县有24名应征青年成为第82集团军某旅的战士,王艺就是其中一员。下连那天,还没来得及去驻地营区,王艺就被拉到了朱日和,刚下车就被风沙吹迷了眼,夕阳挂在天边又大又圆,班长们敲锣打鼓欢迎新战友的到来——这位来自朱村的战士来到了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里的八连。
初入军营的王艺身体素质薄弱,体能训练成为他的“拦路虎”。又一次,他眼睁睁地看着所有人的背影消失在五公里越野路线的拐弯处。
班长宽慰他:新兵跟不上,正常。
战友拍拍他肩膀说:慢慢来。
但王艺却无法这样安慰自己。他忘不掉村口乡亲们“好好干”的叮咛,也忘不掉报出“我来自朱村”时战友们的眼神,那不止是对一个新兵的期待,更是对一片土地的敬意。这敬意,太深沉,深沉得让王艺不敢有丝毫懈怠。手掌的血泡破了又起,身上的迷彩干了又湿,脚步逐渐由沉重变得轻盈,一个月后王艺成功进入连队最优秀的“老虎班”,现在已经是“老虎班”的副班长。

王艺参观连队荣誉室。(资料图)
从去年11月到现在,王艺已经在荣誉室讲解了39次连史。刚接手这项任务时,每到休息时间,他就去连队荣誉室坐着,靠着墙角背诵,有不明白的,就去问老班长。杨远智记得,那次都熄灯了,还被王艺拉着问了好几个问题。“钢八连”荣誉室里,一件件历史文物都诉说着无声的荣光,也浸润着他的心灵。后来,王艺把这些荣光讲给了很多新战友、讲给了来参观的孩子们,上周还讲给了老连长鄢思甲的外孙。
王艺有个秘密:从朱日和回连队驻地那天,他刚放下行李就独自去了荣誉室,摸不到灯的开关,索性就抄起了手电筒。光柱亮起的瞬间,他看到了老连长鄢思甲带领八连官兵战斗的雕像,然后,是“钢八连”的战旗,再然后,是几个猩红大字:枪声就是命令。“啪”,他关掉手电,这6个字牢牢记在了心里。
(二)
王星科是一名狙击手,迷彩服口袋里总装着一根缝衣针。
这源于他那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无论在颠簸的车里,还是在闲暇时的营房,总能看到他指间捏着一根针,对着手中的米粒,凝神,屏息。针尖刺入米粒的表皮,米粒不会裂开,只会留下一个肉眼几乎无法辨识的细孔。他的世界在那瞬间收缩到针尖与米粒的方寸之间,眼神凝固如鹰隼。
新兵问:“班长,钻通一粒米和扣动扳机,真的有相通之处吗?”他收起针:“不一样。扳机一触即发。但让手指在那一刻保持绝对的稳定,需要的力量,都在这粒米里。”

王星科讲解据枪要领。(资料图)
都说一名优秀的狙击手,眼神中常常是没有一丝波澜的平静,那平静其实是狙击手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烈日下,在枪管上叠弹壳练据枪稳定性,练到双臂麻木没知觉;每天跑数个100米,让冲刺后的心跳在最短时间内平复;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风速、湿度、心率,以及每一发子弹的落点偏差……
入夜,比武的硝烟散尽,王星科和战友们的思考没有停下:未来战场,狙击手如何在秒级甚至毫秒级时间尺度内,屏蔽干扰、稳定心神,做出正确判断并精准执行。不同风速下的子弹往哪儿偏?不同湿度环境的射击密位怎么调?去算、去修正,反复看,照着练。
入伍7年,王星科依然记得从车场南门到北门,正好是他翻480次轮胎的距离。刚入伍时,体能跟不上,为了练核心力量就一遍一遍地翻轮胎,力竭的时候,他就躺在轮胎上看星星,“信念如钢、意志如钢、素质如钢、作风如钢”的呼号声在耳边回响,想象着几十年前的先辈们也像他这般在时间的银河里仰望,信念就比子弹先一步上膛。
(三)
来部队之前,蒋亚楠做了1年塔吊司机,在70多米的高空操作吊车,大幅度的上下颠簸让他每时每刻都精神高度紧张。当然,“惊心动魄”中也有“小幸运”:夏天到了,一条铁路穿过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美得像动画片里的画面;后来,也是这条铁路载着蒋亚楠穿过花田,来到了“钢八连”。

火炮技师蒋亚楠(左二)正在向炮手讲解压弹技巧。(资料图)
这些年,蒋亚楠从一名普通的装甲步兵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火炮技师,又成为该旅火炮专业的“首席教练员”。他总说自己是被幸运眷顾的人,但真正的缘由,藏在“钢八连”时刻准备战斗的传统里。
换装之初,连队派蒋亚楠参加首批专业骨干集训。一次实弹射击训练中,新装备突发故障,蒋亚楠排查故障用了很长时间,在拆卸一个电路板时,一个误操作,又差点酿成大错。他有点泄气又很不甘心,随即打定主意:必须摸透新装备的“脾性”。
蒋亚楠拿着装备说明书,对照着各个部件逐一研究。几天下来,复杂的电路图让他倍感吃力,说明书中也没有简洁、易懂的整体电路图。
蒋亚楠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将新装备所有电路连接方式及相互关系梳理清楚,画成简明图表,那对以后大家熟悉装备性能和查找故障原因会有帮助。
当时,旅里请来院校专家给参训骨干们授课。课后,大家总能看到蒋亚楠追着专家请教。他白天顶着高温钻进车舱里研究线路,对照说明书一条一条地捋;夜晚泡在学习室查阅理论书籍、整理学习笔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参数和心得。
一个月后,蒋亚楠完成了手绘电路图。
当这份详尽的手绘电路图展现在大家面前时,连厂家技术人员都竖起了大拇指。如今,这份凝聚着心血的“秘籍”成为了新装备教学“宝典”,蒋亚楠也凭借过硬的技术,成为旅里响当当的首席教练员。“装备就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不懂、不精,上了战场就是‘活靶子’。”朴实的话语中,尽显这位火炮技师的精武强能追求。

蒋亚楠参加野外驻训。(资料图)
成为旅火炮专业的“首席教练员”,蒋亚楠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没听懂就问我。”从自己练好,到帮带战友,再到教出徒弟,蒋亚楠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怎么把自己的理论经验尽可能教给更多战友?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作为“钢八连”的战士,蒋亚楠总会被问:“八连带给了你什么?”其实他想到的是:“我能给八连带来什么?”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
趟过平江起义的烽火,从沂蒙山下朱村的浴血坚守,到抗美援朝舍身炸桥的英勇无畏,“钢八连”始终厚植着忠诚无畏的基因,旗帜始终在硝烟中傲然挺立。以血肉铸就的“钢铁精神”,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这支英雄的联队永不磨灭的印记。

(资料图)
风沙磨其表,烽火锻其魂。历史并非尘封在过去,它活在每一个清晨的呼号里,每一次训练的拼搏中,每一把不断磨砺的锋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