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六团民兵护边员巡逻间隙用画作记录护边故事——
画笔下的边关多彩多情
■路佳旋 张山 中国国防报记者 贾广宇

某点位执勤房外,侯蕊和师晓雪创作的墙绘。

侯蕊和师晓雪围绕护边员巡逻、帮助牧民转场等内容,创作的石头画。受访者供图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六团,民兵护边员侯蕊和师晓雪的“名气”不小。担任护边员半年多来,她们利用巡逻执勤间隙拿起画笔,创作了多幅反映护边员故事的墙绘和石头画,成为边防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一六六团某点位,在执勤房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两人。外墙前,她们正专注地创作一幅名为《守护者》的画作。
“你看,这里要重点刻画加尔肯下渠时的果断,而水的冰冷可以用青灰色调来表现。”侯蕊指着画稿,和师晓雪分析创作细节,“廖新军在岸上紧紧拉住牛缰绳的姿态,以及他脸上的关切,可以用暖色调去烘托。一冷一暖,既能突出当时的危急,也能传递出那种穿透寒意的温暖。”师晓雪认真倾听,随即重新调配颜料。
侯蕊向记者介绍,这幅画的素材来源于前不久发生在巡逻路上的一次紧急救援。当时,牧民努尔苏力坦的牛不慎掉进泄洪渠,护边员加尔肯毫不犹豫跳进冰冷的渠水中,与岸上的廖新军默契配合,成功将牛救了上来。同行的侯蕊用手机拍下了这感人一幕。
“成为护边员后,我常在巡边路上目睹队友与牧民互帮互助的暖心场面,也时常听老队员们讲述巡边的艰险。”谈起创作初衷,侯蕊的目光望向绵延的边防线,动情地说,“我们希望通过手中的画笔,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护边员的生活,也为我们守护的边防线增添一抹色彩。”
同岁的侯蕊和师晓雪都爱好绘画,来到边疆后,两人因共同爱好很快成为好友。然而,初来乍到,单调的风景和日复一日的守边生活,曾让她们都感到有些不适应。
转变来自老护边员李建勇的一句提议,“你们会画画,不如给咱们团武装部的蔬菜大棚墙面装饰一下?”
几天后,一幅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丰收图》跃然墙上,引得来往人员驻足观赏,纷纷点赞。这份意外的鼓励,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两人用画笔记录护边故事的热情。在武装部领导的支持下,她们成为巡边线上的“文化氛围布置员”。
从此,侯蕊和师晓雪一边收集记录护边生活中的难忘点滴,一边利用执勤房外墙、巡逻路旁的石头作为画布,一有时间就进行创作。她们不仅画自己的所见所感,还征集其他护边员的经历,将大家印象深刻的巡边故事,一一描绘下来。
风雪中巡逻队伍坚定的身影、边防线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夕阳下静谧壮美的边关风光……几个月下来,一幅幅生动亮丽的画作将这些动人瞬间定格。它们如同盛开在巡边路上的繁花,为单调而艰辛的护边生活注入丰富色彩,让那些奔波忙碌的身影,有了更多生动而直观的展现。
望着巡边路上日益增多的画作,老护边员蒋付清感慨万千:“我们这辈人,护边故事只会装在肚子里,挂在嘴边上。现在这些年轻人,用画笔把它们画在了墙上、石头上,让护边精神有了更鲜活的表达,更能直抵人心。”
27岁的民兵护边员尹娇是兵团三代,从小在边疆长大。“以前觉得护边是实打实的任务,画画只是闲情逸致。”尹娇笑着说,“直到看见画里的我们那么生动、那么美,我才恍然发现,原来我们的工作本身就充满色彩。现在我也能画上几笔了,画我们巡逻的故事,画草原上的牛羊,深深感到护边生活五彩斑斓。”
巡逻执勤之余,侯蕊和师晓雪还会带着画笔走进牧民的毡房,为他们讲述画作背后的故事,教孩子们画画。“这两个姑娘,就像小太阳,走到哪里,就把光和热带到哪里。”提起两人,牧民阿斯吾·阿格拜赞不绝口。
这份由画笔带来的光和热,很快引发更多“连锁反应”。九师文旅部门计划将这些画作纳入兵团红色旅游路线的宣讲内容;不少牧民受姐妹俩影响,也开始拿起画笔。“她们画护边员,我画我们的家。”牧民马合沙提笑着说。更让两人惊喜的是,一六六团中学邀请她们担任校外美术辅导员,定期给学生们上绘画课。
“我们的画作能走出边防点位,走进课堂,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之前没有想到的。”两人激动地说,“能用热爱的方式,去记录护边故事,描绘护边员奋斗奉献的身影,我们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