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白“小是小非”,才知“大是大非”
■向贤彪

陈然 绘
训练间隙,某连学习室传来阵阵笑声。中士小李讲起网上看到的负面段子,引得几名战友前仰后合。指导员见状提醒,小李却不以为意:“指导员,理论学习和重大任务我从不含糊,这种图个乐子的事何必较真?”
此言此景,在基层并非孤例。一些官兵自认为立场坚定、行动坚决,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犯错误,却“不矜细行”——认为“称兄道弟”显得亲近、打“小算盘”情有可原……
“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话糙理不糙。现实中,官兵时常面临的考验往往不是立场方向、党性原则、信仰信念等大问题,而正是这些“小是小非”。何况一些所谓的“小事”,其实一点都不“小”,就拿有些段子来说,它们打着“幽默”“调侃”的旗号,实则夹杂抹黑丑化、暗箭伤人的负能量,虽然不是政治谣言,可一旦牵扯到部队这个特殊集体,关乎的同样是思想和意识的大问题。只有经常进行政治体检,不断对思想进行提纯和净化,增强思想改造的自觉性和彻底性,才能清除一切“亚健康”因素。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对思想进行提纯和净化,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自我校正,把一些模糊的、扭曲的甚至颠倒的观念校正过来。谢觉哉曾把思想改造比作“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坚持自己当被告、当律师、当法官,对自己的思想观念严加评判、毫不手软,在不断自我“审判”中打牢政治根基、擦亮忠诚底色。这也启示我们,如果只是进行了学习,接受了教育,没有在“灵魂深处闹革命”,就是一种假改造;如果忽视了思想上的小病小恙,终有一天“病灶”会转移扩散到灵魂深处,侵蚀理想信念。
那些忠诚纯粹、党性坚强的党员楷模,不仅在大是大非上立场坚定,在小事小节上也毫不含糊。焦裕禄不允许子女“看白戏”,守住的是公私分明的基本原则;杨善洲下乡出差坚持自付伙食费,付的是饭钱,立的是操守;杨业功在门楣高悬“携礼莫入”,悬起了拒腐防变的警示牌……这些看似细微的坚持,恰恰彰显了他们克己修身、严于律己的高度自觉。
见贤思齐。新时代官兵忠诚于党,就要从严约束自己,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及时去杂质、除病毒,使问题止于未发、禁于未萌,避免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简单问题变成复杂问题,一般问题发展成严重问题,做到“8小时”内外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有没有监督一个样,在点滴中厚植党性根基、铸就忠诚品格。
思想革命多彻底,行动落实才能有多坚决。周恩来生日当天主动检视自身不足,写下《我的修养要则》;陈毅“中夜尝自省”以便“改正再前行”;贺龙因“一斤半烟叶的欠款”而每餐减油、减盐、减菜,省出钱把烟叶款还清……对于政治体检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党员干部要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既要剖析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又要拿出解决问题的管用招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罢休。
接受几次政治体检不等于终身免疫。有的人随着年龄增长、职务提升,意识逐渐松懈,慢慢破了戒、违了规,甚至走上不归路。正所谓“不检束,则心日恣肆”。领导干部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越要一身正气、一尘不染,越要严守党章党规党纪,主动在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监督下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改造思想、提纯党性、铸牢忠诚,用一生的清正担当践行入党誓言和对人民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