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尺白布上的“民心碑”
■孙 阳
1947年10月,陕北佳县,一场早霜刚刚落在这片本就贫瘠的土地上。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至此已驻留数十日。18日早上,他来到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的办公室,与之亲切交谈。谈话结束时,张俊贤提出请毛泽东题词留念。
笔,拿来了;墨,端来了;没有合适纸张,便找来一块白布。在这孔普通的窑洞里,毛泽东沉思片刻,提笔蘸墨,在三尺白布上写下13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片刻沉思中,有着毛泽东难忘的记忆——那是沙家店战役结束后,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转移到佳县朱官寨,当时正值粮食最困难的一段时间。为了在国民党刘戡部逃跑前再打一仗,毛泽东和周恩来询问张俊贤:“粮食是否够支撑再打一仗?”“够,我们佳县叫胡宗南害苦了,佳县人民决心全力支援前线,消灭敌人,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支持得住。”张俊贤甚至表示可以杀驴和牛支持打仗。
毛泽东严肃地说:“把驴和牛杀了,明年老百姓耕地怎么办?”张俊贤说:“过去,我们穷人哪有什么驴和牛,种地全凭一把老镢头。请主席和副主席放心,只要把蒋胡匪军消灭了,佳县人民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用老镢头把明年的生产搞好。”
“有这样好的老百姓支持我们,解放战争一定能够取得胜利!”题词前,毛泽东动情地说。挥毫落笔间,有着他坚毅的抉择——这是一个政党的行动宣言。
部队刚到佳县曹家庄那天,毛泽东的窑洞深夜还亮着灯。老乡张月桂牵着毛驴从沟底驮水上来,看见灯光,嘀咕了一句:“这大首长咋也睡不安稳?”第二天她才知道,毛泽东那晚正在研究部署全国战局。更让她惊讶的是,炊事员后来告诉她:“主席听说你半夜驮水,嘱咐我们以后动静小些,说老乡干活太累,不能影响老乡休息。”
在佳县神泉堡住下没多久,天降早霜,庄稼被冻死了不少。毛泽东亲自上山查看灾情,派出干部战士帮助农民抢收庄稼,还把灶上省下来的麦子送给19户没有麦种的军属和群众,并让干部战士帮农民种冬麦。
在神泉堡的那段时间,毛泽东不仅“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而且深思熟虑着一个政党“从哪里来、往哪里走”“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奋斗”等重大命题。在简陋的窑洞里,在豆大的油灯下,他起草了《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其中“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不损坏庄稼”等要求与人民密切相关;修改审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各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公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等内容,直抵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坎。
这就是为什么,党中央在佳县这一百天里,在极端困苦中能创造出扭转战局的奇迹。推动这一切的,正是我们党牢牢“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坚定立场,正是“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用扁担、独轮车,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凝成的磅礴力量。
2021年9月14日,习主席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习主席轻声念了出来并说道:“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一个“稳稳正正地”,再次道出了百年大党的不变初心、鲜明本色;再次提醒我们:站稳人民立场,赢得人民信任,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斗转星移,沧桑变幻。从延安到西柏坡、到北京,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那幅写在三尺白布上的题词,穿越时空,化作一座永恒的“民心碑”,铭记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也昭示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