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锦绣 号角长鸣
——军队选手参加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回眸
■解放军报记者 岳雨彤 熊思琦

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选手合影。 活动主办方供图
“当胜利的号角在华夏大地吹响,当侵略者的旗帜黯然坠地,压不垮的中国人民摇旗呐喊,为英雄的鲜血,为千万的忠魂……”前段时间,以“胜利号角的回响”为主题,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湖南长沙举行。
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175名选手同台,分专业组和志愿组两个组别展开竞赛。15位军队选手代表走上舞台,带领现场观众回望人民军队的一次次光荣胜利,唱响新时代人民子弟兵接续奋斗的昂扬战歌。经过初赛、决赛两轮激烈角逐,军队选手共有9名选手获奖,其中两名选手分别获得专业组第四名、志愿组第一名。
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比赛现场,军队选手代表们以鲜活生动的表达,深情回溯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他们中,有的来自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血脉里流淌着先辈的战斗基因;有的家中几代人接力从军报国,用赤诚续写对家国的深沉热爱;有的是来自基层的红色故事宣讲员,以朴实的话语传递着信仰的力量……
来自陆军某部的马清,是“刘老庄连”所在部队的史馆讲解员。比赛现场,她给观众带来的是“刘老庄连八十二勇士”血战到底的忠诚故事。1943年,连队为掩护村民转移,决定将阵地前推,坚决抵抗日伪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全连官兵没有丝毫犹豫、奋勇拼杀。82名战士无一生还。
“笔墨有限,写不尽壮烈恢宏的战斗;时间太短,讲不完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第一次看到那场惨烈战斗的照片时,马清受到强烈震撼。她深情地说:“作为‘刘老庄连’精神的传承者和讲述者,我感到责任重大。我将紧握这精神的火炬,让那面浸染先辈热血的战旗,永远高高飘扬!”
来自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队的巨文辰雪,小时候经常听太爷爷讲先辈们的英雄往事,印象最深的是八路军官兵浴血护国宝的故事。她在讲述中提到的国宝,指的是目前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赵城金藏》,个别卷册的封皮页脚还能依稀可见斑驳的血迹和汗渍。对这部被日本侵略者觊觎已久的国宝,八路军官兵用生命守护。最终,《赵城金藏》经过7年的千里辗转,寸卷未失。巨文辰雪从中领悟到,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军民创造的东方奇迹,不仅是战场上的血战杀敌,而是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胜利。
武警宁夏总队的刘晓千,在成为一名宣传干事后,更加懂得了一支笔、一支话筒、一个镜头的分量。她给大家讲述的,是新闻战线巾帼英雄黄君珏的故事。1942年初夏,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发动“五月大扫荡”。突围过程中,黄君珏被困在山洞。面对日军的威逼引诱,她宁死不屈,打出最后3发子弹后纵身跳崖,壮烈牺牲。在那次反“扫荡”斗争中,华北《新华日报》牺牲的新闻战士多达46位。走下舞台后,刘晓千讲道:“我要继续讲好红色故事、宣扬爱国力量,让伟大的抗战精神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时光以无声的姿态流淌,却从未忘记那些为家国慷慨就义的身影。他们的壮举,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熠熠闪烁的光辉瞬间;他们的心跳,将永远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同频共振。时光不语,英烈永生。
二
红色传统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有人不断续写新篇,让那些激荡人心的信仰,始终能够叩击当下的心灵。
来自空军某部的江佩珊,讲述的是执行首次空投氢弹试验任务的英雄飞行员杨国祥的故事。50多年前,杨国祥在面对氢弹未能弹出的危急状况时,冒着生命危险带弹着陆,创造了奇迹。仅仅过了8天,刚经历一场生死的杨国祥再次尝试,让蘑菇云在罗布泊上方腾空绽放。
“我在军史馆一次次讲述他的故事,也见证着身边战友们从致敬英雄、学习英雄到争当英雄。”江佩珊讲得声情并茂,让观众们真切感受到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
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王楠,获得此次大赛专业组“金牌讲解员”荣誉。去年刚刚成为母亲的她,从馆内陈列的一封信中,读懂了抗战期间一位伟大母亲的精神脊梁。这封信是彭雪枫写给一位叫“谢老太”的母亲的。在短短几个月内,谢老太的3个儿子均在抗日战场上牺牲。承受丧子之痛的她却坚定地说:“我儿为抗日死,值得!我们老谢家的人是杀不完的,等孙子们长大,我还要送去打鬼子……”王楠用朴实而细腻的语言,把谢老太的心痛与坚强,以及那份厚重的家国情怀,一点点流淌进观众的心里,催人泪下。
同样来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讲解员陈鹏,谈到自己最难忘的一次讲解经历。那一天,他遇到的也是一位英雄母亲——“卫国戍边英雄”陈祥榕烈士的母亲姚久穗。陈祥榕的英勇事迹给我们带来许多感动,而陈妈妈那句“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更是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那一天是清明节,陈鹏陪着陈妈妈走到馆内陈列的“问勇路”路牌前。望着眼前这位泪眼婆娑的母亲,陈鹏心痛不已、感慨万千。他讲道:“在中华大地上,还有很多以英烈命名的道路,‘左权路’‘靖宇路’‘赵一曼路’……每一个路名都铸就了不可撼动的民族尊严。”
一代代军人前赴后继,从烽火硝烟中的冲锋陷阵,到奔向世界一流的疾步前行,在华夏大地处处刻下忠诚印记;而他们的亲属,同样揣着滚烫的家国情怀,用默默付出与无悔支持,成为这壮阔征程里温暖且坚韧的后盾。
三
历史的回声,催人奋进。大赛现场,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军队选手代表发出同样的心声:将青春之我融入强军洪流,以无悔奉献书写壮美新篇。
北部战区空军某部的田野,讲述了两代飞行员的一次对话。在一次外国军机企图冲闯我国领空时,现役飞行员石运佳驾驶战机迅即升空,展开了一场空中“拼刺刀”,迫使外机仓皇驶离。归来后,石运佳找到抗美援朝老战士、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陶伟汇报。当陶伟问他怕不怕时,石运佳回答说:“从起飞的那刻起,我这条命就已经‘钉’在了祖国的领空线上!”田野对此有感而发:“从首战首胜空战传奇到新时代奋飞航迹,中国军人的骨子里永远镌刻着忠诚与血性。新时代人民空军继往开来,永远为祖国和人民守卫蓝天!”
来自陆军某部的崔冠楠,在此次大赛中夺得志愿组第一名。她的讲述,是从一块石头说起。这块石头来自新疆西北部的铁列克提边防前哨,由于常年受大风侵蚀,呈现出刀片形状。在这个“风口哨所”,一茬茬戍边官兵像钢钉一样牢牢“钉”在国境线上。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支撑他们默默坚守?崔冠楠说,或许可以从戍边官兵喜欢唱的一首歌中,找到答案:“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
来自海军某部的徐启薇,是战友们口中的“南沙女儿”。徐启薇的父亲在南沙守礁27年,一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令父母没想到的是,2019年从军校毕业的徐启薇,主动选择到南沙,从父亲手中接过守礁的“接力棒”。父亲郑重地交给她一本守礁日记,本子里的最后一页写道:“今天女儿接我的班,南沙交给我放心的人。”故事的最后,徐启薇与屏幕中的守礁战友们一起表达心声:“南沙有我在,祖国请放心!”
一句句“请放心”,是他们朴素又真挚的铮铮誓言。它回响在万里边关的界碑旁,回响在搏击长空的战机舱,回响在挺进深蓝的战舰上……一句句“请放心”,也曾响彻在战火纷飞的战场,是无数革命先辈视死如归、奔赴使命的铿锵承诺。跨越数十载,这声音依旧雄浑而坚定。
岁月流转,初心如磐;山河锦绣,号角长鸣。
版式设计:王 凤、许 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