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

母 亲
■王 楠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一封彭雪枫写给一位叫“谢老太”的信。谢老太是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的一位农村妇女,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可就是这位平凡的母亲,先后把3个儿子全部送上抗日战场,后来大家都尊称她为“谢老太”。
1940年3月,战火不断的皖北大地阴雨连绵,就像谢老太的心情一样沉重暗淡。她已经很久没听到部队的消息了,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有一天,村里人慌张地闯进院子,哭着告诉她,敌人把她大儿子的头砍了,就挂在村口的旗杆上。一刹那,谢老太感到身上的力气被瞬间抽干。从那天起,谢老太整夜整夜坐在门槛上,呆呆地望着村口的方向。她多么想去看看儿子,可又害怕那熟悉的脸再也叫不出“娘”。
淅沥沥的雨下了快一个月。对谢老太来说,这一个月长得如同一个世纪。她还没有从失去大儿子的悲痛中走出来。
又是一个雨天,3名战士抬着担架,沉重地走进院子。担架上白布侧面露出的平安结,让谢老太瞬间瘫软——那是她亲手给老三编的。当白布掀开,老三那19岁的面容已经苍白。
这一天,谢家坟茔添了近一个月内的第二个坟头。年过六旬、满头白发的谢老太守着月色,一夜没合眼。没人知道她独坐坟茔旁时想了些什么,只知道她第二天急着找人写下家书:“老二,你两个兄弟都走了,你要英勇杀敌,为家报仇,为国雪恨!”
可信还没寄出,噩耗又传来:老二也牺牲了。部队送来了老二的遗物——半条带着红星的毛巾。谢老太轻轻捧起,紧紧地贴在脸上,仿佛还能感受到儿子身上的气息。
短短几个月,3个儿子相继牺牲,谢老太的老伴承受不住这沉重的打击,也离她而去。得知此事后,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彭雪枫心痛不已,也深深敬佩这位伟大的母亲。他铺开白纸,奋笔疾书,给谢老太写下这封饱含深情的书信:“你的3个儿子为了抗日救国英勇牺牲,满门忠烈,留下无上的光荣……我们要努力打走日本鬼子,为你的儿子复仇,使你能过安宁的日子。”
当送信的同志读完信,谢老太流下了泪水。她颤抖着接过信,一字一句地说:“同志,请你告诉彭司令员,我儿为抗日死,值得!我们老谢家的人是杀不完的,等孙子们长大,我还要送去打鬼子,你们一定要收啊!”
谢老太,虽不是英雄名录上闪耀的名字,但她的家国情怀,在一代代中国母亲的血脉中延续。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在儿子牺牲后,深藏悲痛,又将另一个儿子送上朝鲜战场;杜富国的母亲李合兰,抚摸着儿子被炸断的双臂,为4个孩子立下报国为民的家训。
战争年代,她们送儿上战场;和平时期,她们送子守山河。在这片热土上,永远传承着两种动人的力量:孩子胸中的热血,母亲眼里的期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