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战区海军某部训练中心创新专业训练组训模式——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韩会凯 刘其旭
前段时间,笔者走进北部战区海军某部训练中心水下攻防训练室,发现这里的训练“变了样”。
“准备战斗!”笔者在现场看到,扮演红方的潜艇隐蔽潜行途中突遭特情,艇员快速计算,判断“敌舰”方位。相隔不远,潜操小组紧握手柄,调整艇体姿态,与水下攻防训练室的艇员紧密配合,成功打破危局。
“如今的组训模式与以往大不相同。”该中心某教练室主任尚启春难掩兴奋,他告诉笔者,以往各专业训练“各自为战”,现在多专业“合兵一处”,就像齿轮啮合般环环相扣、一体联动,实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尚启春讲起此前的一段经历:那年,他随艇员队出海参加上级组织的水下攻防演练。作为红方,该艇员队前期在模拟器上进行了扎实的训练,演练前又抽调来多名优秀骨干,大家都认为胜券在握。
然而演练开始后,突发的特情令人始料未及。当时,潜艇成功捕捉到“敌舰”踪迹,正要发起火力打击,却因操作不当失去了最佳攻击阵位。复盘时,他们发现作战计划和战术布置并没有明显疏漏,但各要素协同效果低于预期。
“战场瞬息万变,单一艇员的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全艇各战位的密切协同才是制胜关键。”为此,该训练中心探索“单元集成、战位互嵌”的组训新模式,把以往独立、分散的课目训练模拟器“串联”起来,让艇员同研共练实战攻防课题;打破部门、岗位壁垒,将不同专业深度嵌入同一训练链条,提升艇员在复杂态势下协同配合和应急保障等综合能力。
模式一变,新风扑面。笔者在综合训练场看到,水下攻防训练中,声呐兵正仔细辨别“不明”声音,舵信兵不断调整艇态,配合声呐信号捕捉、采集;损管模拟舱内,水火故障并发,机械操作员与损管人员联手进行损害管制,科学高效抢修装备……
“高频次的协同配合,为破解训练难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前不久,一场对抗训练刚一结束,教练员崔逸群就拿着3D打印的潜艇模型,与声呐、作战等专业骨干开起了“共研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形成新的潜艇规避占位法。如今,该成果已被推广应用。
“战训法研究从‘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创新的源头活水更充沛了。”某专业负责人张国蕊拿起一本《复杂环境下协同战法研究》说道,“现在,越来越多凝聚官兵智慧的新招法通过实践检验,为提升水下攻防能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微议录
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任 吉
古之善战者,必求合兵之道。练兵之法,贵在聚阵而训,强基固本。对于基层部队而言,就是要在加强单元集成、深化战术协同中,凝聚制胜力量。其核心在“联”,关键在“研”。
北部战区海军某部训练中心积极探索“单元集成、战位互嵌”的训练模式,引导各专业人员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深刻理解自身在作战链条中的定位与价值,以提升整体作战效能为目标,勇于暴露自身短板,创新战法训法,推动专业训练从“物理组合”向“化学融合”转变。
当前,面对武器装备更新迭代和演训任务压茬推进的新形势,各级应坚持从实战需求出发,打破各种壁垒,推进战训深度耦合,把握住每一次练兵机会,查找短板弱项,以战领训、以训促战,扎实提升打仗本领,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