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三竿竹”
■章熙建

姜 晨绘
一
1938年3月,湖北武汉,春寒料峭。
清晨,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艘轮船即将顺流而下。甲板上凭栏而立的人群中,一名女战士使劲地挥动双手,朝码头上送行的八路军官兵高声喊道:“战友们,战场上再相见啦!”
这名激情澎湃的女战士叫杨瑞年。10天前,她还在汾河之畔的八路军第115师。此时,她要与70多位学兵一道南下南昌,奔赴新四军军部工作。
1916年,杨瑞年出生于苏南镇江的一个书香世家。1928年5月,日军侵略山东济南,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2岁的杨瑞年,此时就读于镇江第三女子高等小学。她登台慷慨陈词,呼吁抵制日货,抗击日寇暴行。在她的影响下,女同学们纷纷脱掉日式花布洋装,换上了清一色的中国土蓝布旗袍。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杨瑞年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带领爱国青年排演《咆哮的河北》等抗日短剧。在剧院公演遭到国民党特务阻挠后,他们毅然走上街头、奔赴农村,坚持开展抗日宣传。
1937年,在党组织的秘密安排下,杨瑞年离家北上,来到山西临汾刘村,成为八路军第115师学兵队的一名学兵。次年2月,学兵队举行毕业典礼,前来视察工作的朱德总司令看望了全体学兵,并宣布新四军军部成立的消息。
得知遭受日寇蹂躏的江南故乡,崛起一支我党领导的抗日劲旅,杨瑞年喜极而泣。听说要抽调一批骨干赴新四军工作时,她立即递交申请书。
与战友们一同到达南昌后,杨瑞年被分配到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担任女兵队副队长。不久,她随军部移驻皖南泾县。在那里,杨瑞年把全部战斗热情投入到紧张的排练和演出中。她主演的《送郎上前线》《送才郎》等小歌剧,表演入情入戏,感人至深,官兵亲切地称她为“战地小百灵”。
1938年夏,杨瑞年带领女兵队到泾县厚岸古镇演出,途经一个遭到敌机轰炸的山村时,看到山坡上新坟累累,白幡如林,不禁潸然泪下。在演唱《流亡三部曲》时,这悲惨一幕倏然浮现眼前,令她在演唱歌词“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油然带出一串悲怆的颤音,全场顿时爆发出一片“血债要用血来还!”的愤怒口号,20多名青年当场报名参加新四军。
这次演出归来,杨瑞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拥有了一个崭新而神圣的生命,我要更勇敢的战斗来呵护她!”
杨瑞年不知道,其时,她的妹妹杨青年正在遥远的徐州战场,经受着炼狱般的战火炙烤。
二
1938年5月的一个傍晚,残阳如血。
豫东永城的一条三岔路口上,十几个衣衫褴褛的战士骑在马上,久久凝望着徐州方向,那里正浓烟滚滚、枪炮声不断。领头的女兵朝着战场方向深深一揖,毅然一挥手说:“走——去延安!”带领众人拨转马头,向西疾驰而去。
这名女兵,正是杨瑞年的胞妹杨青年。
1937年秋,受大姐杨瑞年的影响,杨青年偷偷离家参加了青年学生抗日宣传队。在搭船沿运河北上的途中,宣传队遇到从山西前线向鲁南开拔的川军第22集团军,被编入军部战地服务团,随之开赴枣庄、滕县前线。
时值台儿庄战役箭在弦上,急欲南侵的日寇视滕县为打开徐州北门户的“拦路石”。1938年3月,日军出动重兵对滕县发起围攻,守军第122师一部展开顽强抵抗。宣传队冒着炮火穿梭在阵地上,用一首首激昂的歌曲鼓舞士气。经过3昼夜激战,师长王铭章及2000余官兵殉国,滕县失守。
徐州保卫战失利后,蒋介石嫡系部队抢先突围,第22集团军奉命殿后。战地服务团在撤退途中遭到敌机轰炸,队伍被打散。杨青年等17名战士侥幸冲过日寇封锁线。
经历人生第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一腔热血的杨青年心中激愤如潮。前线将士浴血牺牲,令她唏嘘痛心;国民党军高层的派系内斗、错失战机,更让她愤恨不已。至此,她突然醒悟,投身抗战洪流方向是正确的,道路却选错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杨青年一行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她被编入抗大第4期女生队。这一年,杨青年刚满18岁。
1940年8月,在抗大担任教员的杨青年被调入新组建的八路军第5纵队,开赴淮海抗日根据地。在那里,她不仅实现了入党愿望,还与一名战友结为革命伴侣。皖南事变爆发后,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挺进苏北开辟盐阜抗日根据地。杨青年担任阜宁县盐阜区委书记。
1941年7月,日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新四军军部及华中局领导机关转入盐阜乡村开展游击战。杨青年组织区武工队的战士们,承担起侦察敌情、传送情报的任务。9月,第3师独立旅在盐阜区沿海滩涂开设野战医院,收容伤病员200多余人。杨青年带领“十姑娘护理队”,昼夜坚守在芦苇荡中,保证粮食和药品及时运送到位,直到伤员痊愈归队才撤回。独立旅一位领导见到杨青年称赞:“这个年轻女将不简单!”
三
1938年秋,杨瑞年调任新四军教导总队训练处文化教员。
离开紧张的排练和演出,杨瑞年经常回想起往事。曾经也是一个秋夜,她参军前在镇江组织抗日团体“读书会”活动时,弟弟杨华年为她跑腿送信时机灵的模样,蓦然浮现在眼前。当时,弟弟虽然只有15岁,但抗日救亡的信念早已植入心灵。想到此处,她连夜给大哥写信:“我在这里一切都很好,叫弟弟华年到我这里来吧。”
见到大姐来信后,杨华年立即动身奔赴皖南。因有一定文化功底,杨华年在参加教导总队培训后,被分配到军部教导营工作。
从杨华年口中,杨瑞年得知妹妹杨青年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再看到英俊威武的弟弟,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受伤被俘的杨瑞年在押解途中,看到日夜牵挂的弟弟也在押解队伍中,顿时心如刀绞。
抵达上饶集中营后,敌人对被囚的新四军官兵进行了残酷的折磨。面对严刑拷打与百般利诱,杨瑞年和战友们坚贞不屈,勇敢地进行斗争。
1941年7月,集中营特务头子为软化关押的抗日“囚徒”,掩盖暴行,筹划成立了“更新剧团”。他们打探到杨瑞年有演出经验,点名要她当主角,遭到杨瑞年断然拒绝。后来,狱中秘密党支部分析认为,如果外出演出,或可找到越狱的机会,杨瑞年才决定参加。
杨瑞年义正词严地向特务头子提出条件:一是绝不演反共戏;二是由赖少其做布景,邵宇担任化妆。此二人是新四军中的著名画家。秘密党支部考虑分批越狱,先安排赖少其等5人脱离魔掌。敌人不明就里,满口答应。
12月6日傍晚,“更新剧团”被汽车拉到铅山县城演出。在杨瑞年登台演唱歌曲《茉莉花》时,趁台下的宪兵看得目不转睛,5位同志悄悄溜出剧院,奔向武夷山区。1942年元旦前夕,又有几位同志以同样的方式成功越狱。特务头子认定杨瑞年是“幕后策划者”,解散了“更新剧团”,对她施以加倍的迫害。
在集中营,杨华年虽然无法见到姐姐,但也像姐姐一样与敌人斗智斗勇。一天,集中营教唱国民党党歌和三青团团歌,杨华年带头将有关歌词改为“我们是共产主义的青年”。特务队长用扁担将他毒打一顿,杨华年咬紧牙关不吭一声。
遍体鳞伤的杨华年被押回牢房,难友邢济民悄悄地告诉他:新四军已经在苏北重建军部,编制7个师,由陈毅代理军长。杨华年高兴得忘了疼痛,抓住邢济民的手说:“太好了,我们一定要冲出牢笼,重新杀上抗日战场!”
四
“囚衣虽加身,吾血犹沸腾!”
这是杨瑞年在集中营里写给战友的励志诗。他们相互鼓励,在斗争中等待重返战场、洒血报国的机会。然而,凶残的敌人已悄悄举起了屠刀。
1942年夏初,日军大举进攻浙赣地区。从6月5日起,上饶集中营匆忙分批向福建转移。17日,杨华年所在的第6队率先到达崇安赤石镇,秘密党支部决定在渡河时举行暴动,进入崇溪南岸的高山密林,与闽北游击队会合。
下午4时许,第一批“囚犯”乘坐渡船过河后,只有几个宪兵留在南岸看守。当渡船返回河中心时,秘密党支部负责人王羲亭高呼一声:“同志们,冲啊!”蹲在河岸边的“囚犯们”立即起身,向山上飞奔而去。几个看守宪兵慌忙举枪射击,但许多同志已经跑进树林里,踏上重返抗日前线的征途。
杨华年就在突围人群中,但长期的苦役与身上的旧伤导致他体力不支,在奔跑中跌伤了腿。战友们要背他,他坚决不肯,只身爬进山沟躲藏起来。第二天早晨,杨华年被搜山的宪兵队发现,在同敌人搏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0岁。
赤石暴动后,集中营残忍地用大规模屠杀进行报复。6月19日,杨瑞年等77人被押到虎山庙的一个废茶园里。20日下午,杨瑞年与凌红、徐韧等7名女战士,面对宪兵的枪口毫无惧色。杨瑞年带头高呼:“同志们,我们的血不会白流!抗战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刽子手们急忙用机枪扫射。这名年仅26岁的英雄战士,身中数枪,像大树一样轰然倒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对苏北发动大规模进攻,新四军第3师奉命挺进东北。杨青年随部队开进途中,忍痛将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寄养在一个老乡家里。1947年,杨青年在大连码头组织军需物资紧急转运时,因连续数昼夜劳累不幸牺牲,与姐姐一样,灿烂年华定格在了26岁。
杨效颜、潘志贞夫妇无一日不在思念着参加革命的3个儿女。镇江解放后,杨瑞年三姐弟仍然杳无音信。情急之下,杨效颜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后来陆续收到三姐弟战友的来信,方知他们都已牺牲。
噩耗袭来,杨效颜夫妇悲痛欲绝。在杨青年战友的帮助下,夫妇俩找到了她寄养在老乡家的女儿。杨老先生噙泪写下一首五绝诗《题画竹》:“我有三竿竹,直上青云霄;生来不屈曲,哪怕暴风摇。”
英雄远去,忠魂永存。1957年,赤石暴动烈士墓修建落成,杨瑞年、杨华年等73位新四军烈士的名字被镌刻在纪念碑上。在镇江烈士陵园和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中,“杨门三烈”事迹陈列室总是引人驻足,久久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