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又到哈达铺:寻找那些散落的历史遗址,触摸历史的温度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褚银 责任编辑:王粲
2025-11-09 07:37:03

又到哈达铺

■褚  银

提起哈达铺,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央红军长征在此的历史转折:初步决定到陕北去。

由于工作缘故,我曾多次到过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2025年6月末,我应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参加由该校牵头与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联合举办,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的“红色资源协同发展”专题座谈会。

一下高速,我们迎面便见到醒目的红色标语——“万里长征路,福地哈达铺”。刹那间,记忆仿佛被一股无形之力拽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它让人不由得想加快脚步,走进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小镇,探寻那段红色历史。

哈达系藏语,为藏族同胞与客人见面时敬献的白丝巾或纱巾礼品。据史料记载:哈达铺原为哈达川,明代在哈达川设铺,故称哈达铺。哈达铺原属岷县,新中国成立后划归新成立的宕昌县管辖。

1935年9月18日,秋意正浓。这座陇南小镇的街道上,迎来刚刚经历腊子口战斗的红1军团官兵。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脸上却洋溢着胜利后的喜悦。腊子口是红一方面军在长征路上遇到的最后一道天险。聂荣臻元帅曾对此战评论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就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活了。”腊子口战斗,使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计划彻底破产。当时,官兵并不知道,在哈达铺这个看似普通的商贸小镇,命运即将因几张泛黄的报纸而发生历史性转折。哈达铺,从此永远地载入了史册。它成为长征路上重要的“加油站”,红军落脚陕甘的重要“决策地”。

行走在哈达铺的街道上,两旁红色历史的印痕仍清晰可见。目光所及,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撞个满怀。

90年了,由三间北房和十一间临街铺面组成的义和昌药铺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1935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率主力红军翻越岷山进入甘肃南部宕昌县的哈达铺镇。毛泽东和张闻天住在义和昌药铺后院的三间平房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司令部一起住在离义和昌药铺不远的“同善社”内。

如今,凝视着那些浸染岁月痕迹的砖墙,仿佛仍能看到药铺里昏黄的灯光透过木格窗户,映照出毛泽东和张闻天伏案工作的身影。

沿着“红军长征一条街”前行,“邮政代办所”旧址便映入眼帘,墙上“保护邮局”的标语依稀可辨。哈达铺邮局虽小,却成为历史转折的见证者。当时,云集此地的药商希望通过报纸掌握时事、了解市场信息,政府便在此特设了“邮政代办所”。在哈达铺,毛泽东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了解到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党中央在毛泽东的住处召开会议。在分析形势后,会议初步决定改变原来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到陕北去开辟根据地。会议正式确定执行俄界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将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简称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的成立,加强了党对红军的直接领导,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对实现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起到了重要作用。

“哈达铺整编”虽时间短暂,但内容丰富,既有改善生活、恢复体力、补充给养的休整,也有优化建制、强化领导、扩充兵员的部队整编,更有分析形势、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思想动员。特别是党中央在哈达铺明确提出“到陕北去”,初步作出了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这对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命运,“北上抗日”的早日实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9月27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确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当时的中央红军总部作战参谋孔石泉后来回忆:这个消息给历经磨难、几近绝境的中央红军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就像在茫茫的夜空中找到了指路的北斗。

沿着岁月铺就的小路继续向前,眼前正街两侧,仍有不少店铺保留着传统的商住格局——两旁林立的商铺,烟火氤氲的人家。记得一位作家曾这样描述:一扇扇陈旧的木板门静静伫立,如同历史的守门人,斑驳的油漆早已在岁月的冲刷下片片剥落,露出内里粗糙却坚实的木纹肌理。那些深浅不一的沟壑,像是岁月刻下的皱纹,又似被时光打磨过的筋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热闹与沧桑。

随后,我们走进一座被时光浸润的四合院——“同善社”。这是一座低矮的木结构两层楼房,一楼曾是红军司令部和周恩来的居室。院中的海棠树至今仍枝繁叶茂,枝头上还挂着果实。

离“同善社”200多米的“关帝庙”,是召开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的旧址。在毛泽东宣布决策的组雕前,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伟人当时做行动方针与任务报告时的情景。杨成武将军在《突破腊子口与哈达铺整编》一文中写道:毛泽东曾诙谐地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给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的抗日前进阵地!

在“关帝庙”东南不到100米的地方是“张家大院”,曾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从院中望去,东、西、南三面房屋均是原有建筑,北房是按原貌恢复的三间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上是贺龙居室,楼下是任弼时、刘伯承、萧克、关向应的居室,东厢房是李达居室。

我们漫步在红军街上,寻找那些散落的历史遗址,触摸历史的温度。

离别之际,回望这座被青山环抱的小镇。郁郁葱葱间,《长征组歌》旋律在脑海中响起。我在想,哈达铺之所以成为独特历史地标,不仅因其丰饶的物产、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机缘,更因为这里的老百姓用质朴的方式滋养了红军和中国革命。

如今,90年了,这座红色小镇依然在历史长河里闪闪发光,用珍贵的文物、老商铺里的故事、百姓口中的传说,为每名参观者注入精神力量。

084a540f4299f1715ad4166bb18971f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