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战争迷雾中的英雄赞歌——评《清泰旅社》写作手法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蒋蒲英 责任编辑:王粲
2025-11-09 08:25:56

战争迷雾中的英雄赞歌

——评《清泰旅社》写作手法

■蒋蒲英

赵晖的抗日题材谍战小说《清泰旅社》(刊载于《人民文学》),以20世纪30年代的风云变幻为背景,在宏阔视野中展现了多方势力的斗争以及其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作品故事精彩,文笔简洁。丝丝入扣的丛生悬念,出乎意料的陡然反转,使得小说充满了吸引力。

故事发生在抗战前夕,当时杭州城内暗流涌动,清泰旅社犹如一座孤岛,立于时代的惊涛骇浪之中。乐以李身为中国共产党武林门特情小组组长,为韩国临时政府社会工作部权部长提供情报支持。他们既要抵御日本特情人员的暗杀,又要躲避国民党党务调查处的迫害,而韩国临时政府内部又有不同的分野。不同势力各为其主,其中有背叛、有坚守;有质疑试探、有生死与共;有唇亡齿寒,有针锋相对。

作者从郑冬棉奉命前往上海取箱子时突遭伏击切入,展开一场扣人心弦的枪战、一次生死悬于一线的任务。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人物关系在几场激烈的枪战中变得愈发错综复杂。乐以李、郑冬棉、崔真姝等人在生死攸关的考验中缔结了深厚的友谊。这种情谊超越了国籍与身份的界限,体现为对正义与家国情怀的共同坚守。然而,作者并未满足于表面的惊险刺激,而是深入挖掘了谍战背后的深层内涵。

在小说中,当时的朝鲜半岛正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崔真姝年仅6岁的弟弟,仅仅因为侵略者一句“不喜欢”“没有说大日本的话”而被枪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给亚洲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那一台“移动的虚拟电台”的情节设计,充满了机智巧思。这个谜底一直都吸引着郑冬棉,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当读者以为整个故事即将在抗战胜利的曙光中落下帷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将时间的指针拨向了抗美援朝战场。昔日在抗战中并肩作战的中韩谍战人员,竟在抗美援朝战场再次相遇。此时,他们的身份已发生了巨大转变,曾经的战友如今站在了不同的阵营。

这种相遇,既充满了戏剧性,又饱含无尽的沧桑与无奈。它不仅是对人物命运无常的写照,也引发人们对历史潮流与人物命运主题的深思。

勇于牺牲与奉献的民族精神,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旨。这部小说让人物的共同特质与独特个性互为映衬,让心理刻画与情节发展相互促进,使情节转折与叙事伏笔彼此呼应。

作者笔下的人物各有乾坤:乐以李的沉稳坚毅、郑冬棉的果敢勇猛、蓝心的聪慧敏锐、崔真姝的坚韧执着……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乐以李,在沉稳憨厚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心。他巧妙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为获取情报、电台及营救同志与学生,屡屡以身犯险,却总能凭借智慧化险为夷。在与警察局局长交涉赎人一事中,面对局长的高额索求,他虽内心惊惧,却赔着笑脸,以巧妙的言辞应对。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他对自己“死亡”的情节进行了周密设计,以此警示前来接头的严先生,避免其踏入险境。

作品的行文风格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在描写杭州城的景致时,文中经常提到“雾”“缠绵的浓雾尚未消散”“晨雾沾湿了郑冬棉的头发”等等,摒弃了长篇累牍的场景描写,寥寥数笔便很好地烘托了“迷雾”般的局势。“言先生即刻觉得阳光很不安稳,如同刚打上来的井水,在他眼里不停地摇晃”“凌晨时分,乐以李在浓墨般的漆黑中赶到郊外坟场”,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让人窒息的气氛。

描绘战争场景时,作者勾勒出紧张刺激的氛围。例如,在描写清泰旅社的枪战时,作者没有使用冗长的叙述手法,而是通过子弹的呼啸声、人物的躲避与反击动作,生动再现了激烈的战斗场景。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清泰旅社》让读者看到,在国家危亡之际,总有如乐以李、郑冬棉般的民族英雄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国家尊严的钢铁长城。他们的奉献与牺牲,成为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小说将中国的抗日故事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进行叙述,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正义的伸张绝非孤立无援,胜利的信念始终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