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脚趾“跑偏”怎么办
■卢昌波 高秋明

刘延源绘
“医生,我走路时间一长,大脚趾根就疼得厉害。”在高原巡诊时,有几个战友向我们反映类似的困扰。仔细检查后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大脚趾根部鼓起一个“包”,使得大脚趾偏离正常角度。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踇外翻,俗称“大脚骨”,是指踇趾向足外侧过度倾斜的一种足部畸形。
踇外翻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踇趾的跖趾关节内侧凸起、表面红肿、按压疼痛,穿鞋后症状更加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踇趾还会逐渐外翻挤压第二足趾,导致前脚掌出现胼胝(老茧),行走时疼痛加剧。长期负重行军的步兵、侦察兵,由于脚掌持续受压,较易出现足部变形。此外,天生扁平足或韧带松弛的人群,若经常进行高强度训练,为维持身体平衡会不自主地将踇趾往外推,从而导致踇外翻形成。
如果出现踇外翻后不及时干预,会严重影响战友们的训练与生活。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穿作战靴时前脚掌挤胀,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畸形发展,踇趾外翻角度加大,甚至“叠压”在第二趾上,引发踇囊炎。而且,踇趾是足部的关键发力点,其形态异常会直接影响跑步时的蹬地效率。
早期发现是防控的关键。大家可通过一个简单方法自我筛查是否存在踇外翻情况:光脚沾水后踩在干燥地面上,观察脚印形态。若脚印中部宽度超过脚掌宽度的三分之一,就要警惕,应尽早就医,明确诊断。医生通过专科查体和足部X线检查,可评估畸形程度,并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治疗踇外翻时,应遵循“科学分级、阶梯应对”的原则。轻度踇外翻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延缓畸形进展。如每日进行3~5组脚趾抓毛巾训练,增强足底肌力;佩戴分趾垫、踇囊套或夜间使用外展支具,减轻踇趾挤压、矫正足趾力线。若已经出现急性踇囊炎,可冰敷和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炎症。如果保守治疗半年后,疼痛未缓解或畸形持续加重,需遵医嘱通过手术干预。术后配合科学的康复训练,基本能恢复正常功能。
战友们在平时生活、训练中可注意以下几方面,有助于预防踇外翻发生:选择合适的作战靴,尽量在下午脚部最肿胀时试穿,确保最长脚趾与鞋头有一指距离;训练中可使用支撑型鞋垫,为双脚配备“减震器”;日常养成泡脚的习惯,泡脚后可轻柔按摩踇趾,以放松足底筋膜,维持足部力线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