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除盲目乐观的“速胜论”
——持续深化政治整训、纵深推进正风反腐系列谈③
■孙卓立
当年,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对当时抗战中的“速胜论”有过精辟分析,认为“中国必胜”,但“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同样,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也不可能速战速决速胜。
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深入骨髓的政治历练、刻骨铭心的思想锻造,人民军队由内而外洗礼淬炼、革弊鼎新。尤其是深挖彻查何卫东、苗华等贪腐分子,彰显了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决心定力,彰显了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巩固纯洁光荣的政治考量,是党和军队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果。
行百里者半九十。反腐败成效有目共睹,但不意味着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成绩面前,尤须保持清醒。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反腐败斗争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只要再发动几场战役、打几个冲锋,就能清仓起底、彻底解决问题。
腐败一直被视为“社会之癌”,其滋生与治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动态博弈的长期过程,治理腐败不能指望一招制胜、一劳永逸。盲目乐观的“速胜论”,要么将阶段性成果等同于全面胜利,要么将高压态势下的“不敢腐”误判为“不想腐”的彻底实现,没有正确把握反腐败斗争的基本规律,没有科学研判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本质上是对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永远吹冲锋号”的理解不透、洞察不深。
头脑越清醒,认识越深刻,反腐败斗争才能越坚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是党内各种不良因素长期积累、持续发酵的体现,具有严重性、顽固性、反复性。利斧破冰非一日之功,反腐败是同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作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反腐败斗争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如果有任何犹豫动摇、松懈手软或半途而废,不正之风和腐败之毒就会卷土重来,取得的成果也可能前功尽弃。
“辨方位而正则”。当前,我军反腐败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关口,形势严峻复杂。从现实情况看,腐败与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一些流毒积弊远未肃清,条件一旦具备就会沉渣泛起。从思想层面看,部队清风正气不断上扬,但影响政治生态的消极因素尚未根除,封建官本位、官场厚黑学以及江湖上拉帮结伙那一套还有市场,不少权力的运行、制约、监管等环节仍存在空转现象。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答题”,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既要看到成就、坚定信心,又要直面问题、保持警醒,准确把握腐败的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狠劲和“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长劲,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再加力、再冲锋,持之以恒将军队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