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区某团推出“返岗过渡”机制助力官兵调整身体状态——
休假结束,不再直接上高原
■陈玮靖 解放军报记者 裴永桢 邵博康

军医为休假归队官兵调整鼻氧管。何 廷摄

官兵正在站岗执勤。方 润摄
秋去冬来,雪域高原,西藏军区某团组织体能考核,休假返岗不久的二级上士周钰粧表现出色,综合成绩评定为“优秀”。“这次返岗,我不仅没出现严重高原反应,还在体能考核中正常发挥。”周钰粧高兴地说,之所以能这么快调整好状态,得益于团里推出的“返岗过渡”机制。
以往结束休假归队,周钰粧从温暖湿润的四川成都,直接返回海拔4000多米的哨所,较大的海拔差经常会引发高原反应。“每次休假结束归队,虽然心里铆足了劲想马上投入训练,可由于身体状态没有及时调整过来,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周钰粧说,如今情况大不同,团里推出了新规定:驻高海拔哨所官兵休假结束后,先前往团里海拔相对较低的营区,进行3至7天的适应性休整与恢复性训练,待身体适应高原环境后再返回战位。
谈及“返岗过渡”机制,该团机关干事刘沛霖向记者讲起背后的故事。今年初,刘沛霖前往基层蹲连调研,不少官兵反映,休假结束返岗后,经常出现头疼头晕、乏力失眠等高原反应,轻则两三天,重则长达一周,导致训练状态低迷、执勤效率下滑。
记者了解到,该团所属哨所大多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边防线,而官兵休假地点多为低海拔地区。此前,官兵休假结束返岗后,按规定虽然可以在哨所原地休整,但由于海拔较高,官兵依然要先经历一番高原反应才能逐渐调整身体状态。了解详细情况后,刘沛霖将此事写入调研报告并上报团党委。
该团党委迅速召开专题会议,集中研究解决方案。“团里所属各点位虽然大多海拔超过4000米,但有几处营区的海拔只有3000米左右,何不将这些营区设置为休假官兵返岗过渡点位?”会上,部队管理股一名干部的发言得到大家认可。随后,该团仔细研究上级相关政策并进行调研论证,决定对原来的休整规定进行优化,推出官兵休假“返岗过渡”机制,对休整地点、时间和休整期间的医疗保障、训练内容进行科学优化。
记者在该团一个返岗过渡点位采访时看到,几名常年驻守高海拔哨所的官兵结束休假返营,正在这里进行恢复性训练。官兵告诉记者,休整期间,军医每天定时为大家测量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关键生理指标,训练骨干还根据大家身体情况科学调整训练强度,确保训练、休整两不误。
前不久,某连二级上士陈天义结束休假归队,经过返岗过渡休整,身体逐步适应高原环境,随后他奔赴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驻训场,在重火器实弹射击训练中取得首发命中的好成绩;驻海拔4600多米的标沙拉错哨所下士罗荣有,休整后重返哨位,不仅在体能考核中表现出色,还在最近一次巡逻任务中首次担负排头兵重任。“组织把我们的困扰放心上,我们更要全身心投入训练!”罗荣有告诉记者,“返岗过渡”机制赢得战友们纷纷点赞,大家扎根边防、建功边防的动力更足了。
从“先上哨后休整”到“先休整后上哨”,折射出该团党委“为兵服务就是为战斗力服务”的理念。开通“军营超市流动服务车”,让驻高海拔哨所官兵“足不出哨”就能解决生活物资采购难题;协调解决车辆接送及住宿问题,温暖官兵家属高原探亲路……近年来,该团党委带领机关坚持为一线边防官兵真办事、办实事,用真招实策把服务基层、纾困解难的各项工作抓到位、抓出成效,一批困扰基层的现实难题得到及时解决,官兵卫国戍边热情更加高涨,多个创新战法训法通过实战化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