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现场
“服务打仗不是选做题,而是必做题”
■齐旭聪
近日,笔者来到空军某部采访,碰到这样一幕——
一间办公室门口,“政治工作研练室”的牌子被摘下,换上了新的牌子:“政治工作实战研练室”。
“加上‘实战’二字,是为了提醒在这里研练的每一名政治干部:研的成果要聚焦实战,练的本事要服务打仗。”该部政治工作部杨主任说。
该部是近年来调整组建的一支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在持续深化政治整训中,这支站在新质战斗力生成前沿的部队,正将政治工作向服务打仗的更前沿延伸。
采访中,恰逢该单位组织实战化演训。翻开演训方案,笔者看到,所有政治干部都被编入战斗岗位,政治工作评估也从以往单独设置课目、单独组织导调的模式,转为嵌入演训全程接受检验。
演训现场,更是新风扑面——作战指令一经下达,政治干部与军事指挥员同步分析形势、理解作战意图、提出行动建议;当军事指挥员被判定“阵亡”,政治干部立即接替指挥,带领部队继续冲锋;随着战斗进程不断推进,政治干部不再单纯等待导演部指令,而是自主研判态势、把握战机,更为灵活主动地开展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不能成为虚化泛化的‘软指标’,而要成为服务打仗的‘硬支撑’。”谈及演训中出现的新变化,杨主任颇为感慨,“对我们来说,服务打仗不是选做题,而是必做题。这道题,不能被动应考,必须主动赶考。”
演训结束后,针对政治干部在演训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该部决定进行针对性强化补差:组织无人机操作培训,保证“人人会飞、个个能打”;在“政工夜校”增设兵棋推演课程,培养政治干部指挥筹划能力;安排政治干部全程参与各类演训、作战方案推演,确保政治工作始终紧贴实战需求……
从一间研练室名字的变化,到一场演训中涌现的几多新风景,该部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正在向战为战中焕发活力。
采访中,该部人力资源科郭科长讲述的一段经历,让笔者印象深刻——
此前,由他牵头开发单位“政治工作智能辅助系统”。呈报方案时,领导问了两个问题:系统和战场适配吗?模块有没有预留“战场接口”?
“关键不在于技术有多智能,而在于对服务打仗有没有实际作用。”带着这一认识,郭科长将原方案彻底重构,并重新命名为“政治工作战训辅助系统”,一批直接服务打仗的功能被写入方案,一系列更好支撑战训的模块陆续建成。
在前不久的一次演训中,他们借助该系统为所属军官精准“画像”,科学拟制“指挥职务代理人方案”,有效完成指挥接替任务;一些新任政治干部结合实际情况,借助系统生成动员提纲,快速开展针对性动员,也腾出更多精力投入作战研究。
阳光穿过窗棂,照亮墙面上那行醒目的标语——“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打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
纵深视线
这次演训的政治工作“加减法”
■张峻豪 付诚基 齐旭聪

空军某部组织官兵演训。仝祥瑞 摄
西北戈壁,战机轰鸣。一场实战化演训在空军某机场展开。
硝烟弥漫的演训场上,政治工作正以崭新姿态融入作战链条。初冬时节,笔者深入空军某部演训场,见证新时代政治工作如何在实战淬火中焕发澎湃活力。
方案的页数少了,内容多了——
“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掺不得半点水分”
拿到此次演训中政治工作方案时,该部某大队教导员杨雷的第一感受是:“页数少了好多。”
仔细翻阅后,他发现这份“变薄”的方案,内容反而更扎实了,让工作开展起来方向更明确、更有抓手。
“往年方案动辄上百页,内容很多很全,但演训节奏快、任务转换急,根本没时间细看,更别说消化运用。”杨雷向笔者回忆起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经历——
那年演训,导演部下达特情:一架战机被无人机“炸毁”,要求迅速开展相关处置。然而,一名新任指导员未能结合特情调整策略,有效组织思想动员,导致该课目最终被判定为“零分”。
“事后复盘发现,类似问题在冗长的方案中已有应对措施,但因缺乏提炼,藏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最终沦为‘纸上谈兵’。”杨雷说。
“以前的‘厚’,往往是在纸面上追求完美、在文字上堆砌,‘服务打仗’反而成了纸面上轻飘飘的几笔。”该部组织科科长魏松说。
前不久,魏松读到一份1932年的《游击队政治工作纲要》。“那份文献并不长,但字字扎实、句句管用。”魏松说,“它把开展政治工作目标方法讲得清清楚楚,指明了每个阶段要做什么、该怎么做。”
“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掺不得半点水分。”这次拟制方案时,魏松首先确立了“精简、精准、管用、实用”原则,坚决把方案中的“水分”挤出去、把“分量”提上来。
翻看这份方案,笔者发现,“提高认识”“参照执行”之类的模糊表述已被删除,一些不符合实战要求的战地文化活动被拿下;不解决问题的语言被剔除了,与打仗无关的词汇也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哪个阶段、针对哪种类型官兵、说什么样的话”的精准操作指南。
与此同时,那些冗长繁琐的预案措施被转化为一张张简明的思维导图,官兵查阅起来一目了然,执行起来也更便捷。
政治干部离材料远了,离战位近了——
“官兵在哪里,政治工作就要跟到哪里”
战斗进入白热化。
新一轮对地实弹攻击即将开始,无人机操控员小张的双手突然不受控制地颤抖,呼吸也变得急促。
“吸气,屏住,慢慢呼出。”教导员姜立军判断小张出现了应激反应,立即按照预案流程,引导他进行心理调适。几个循环过后,小张恢复状态,再度投入战斗。
“连续几个小时的高强度作战,出现心理波动很正常。”姜立军说,“对此,预案中有明确的应对举措和流程。”
与此同时,警卫连指导员常家铭正带领战士展开对“敌特分子”围捕。
“一组左翼迂回,二组右翼包抄,保持战斗队形!”常家铭一边下达指令,一边操控无人机实施侦察,实时掌握“敌特分子”动态。
战斗间隙,常家铭坦言,若在以前,他多半坐在办公室里整理教案、剪辑视频,等着参演官兵把“战斗经历”带回来,再加工到讲稿和画面里。
“当时觉得,把讲稿写好、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就是本事。”常家铭说,“现在想想,只有和战友们一起冲过山头、蹚过泥水、闻过硝烟,才能真正读懂一场场战斗、读懂一个个战友,讲好一堂堂课。”
曾几何时,一些政治干部与常家铭一样,认为只要“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就行,却忽略了“上战场能打”的硬标准,把自己的阵地定位在办公室、会议室、俱乐部。
温室里养不出耐寒的松柏,听不见炮火的办公室里不可能写出鲜活的教案。不经历硝烟洗礼的政治干部,自然也做不好带硝烟味的政治工作。
此刻,注视无人机回传的侦察画面,常家铭语气坚定:“官兵在哪里,政治工作就要跟到哪里。”
战斗仍在继续。演训场的各个战位上,活跃着该部政治干部的身影。
不远处,该部保卫干事崔文强正指导基层法理斗争骨干如何规范取证、固定证据;机库里,某中队指导员刘钊穿梭于机务官兵之间,缓解他们因连续作业带来的紧张与疲惫……
总结里的成绩占比小了,实招占比大了——
“只总结不研究,今天的‘亮点’就可能是明天的‘败点’”
演训结束,硝烟还未散尽。
政治工作实战研练室里,一场座谈正在展开。政治工作部的几名科长,与刚刚经历演训的官兵代表围坐在一起。没有开场白,没有客套话,话题直击此次演训中政治工作暴露出的短板。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尖锐的意见接连不断。几位科长认真记录每一条发言,不时追问细节,并请大家一同出谋划策。
“调查问卷要更聚焦无人机操控员长时间面对屏幕、直面打击现场带来的心理负荷”“任务最紧张时,把大家集中起来搞动员,反而影响节奏、适得其反”……
听着官兵的发言,魏松深有感触:“过去我们太在乎面子,总在回避问题。可演训就是为了发现平时看不见的问题,只总结不研究,今天的‘亮点’就可能是明天的‘败点’。”
深夜,魏松坐在电脑前,将白天记录在笔记本上的多条意见建议录入总结文档。那些冒着热气的真心话、带着硝烟味的大实话,成为总结报告的主体内容。这份总结报告,最终仅用1页纸概括成绩,4页篇幅聚焦问题。
“政治工作的威信,从来不是靠回避问题保出来的,也不是靠掩盖短板树起来的。”座谈中,一位指导员的话引发深思。纵观我军政治工作发展历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是鲜明底色。不讳疾忌医,坚持从战场实际出发回应官兵关切、回答胜战之问,正是政治工作活力不竭、威信永固的根本所在。
戈壁上的硝烟逐渐散去,但升腾在这群政治干部心中的“狼烟”越来越浓。从方案精简到一线嵌入,从形式创新到问题导向,这场实战化演训,正在重塑一群政治干部的战场认知。

无人机正在滑行。魏华龙 摄
亲历者说
看到那几张塑封纸之后
■空军某部组织科科长 魏 松
推开窗,风透进来。
完成一天的工作,我打开笔记本,开始默写3组装备参数。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两年。
两年前的一天,我去政委办公室呈办文件。政委放下材料,突然问:“最近网上那款新式战机的情况,你清楚吗?”
我答不上来,顺口找了个理由:“最近太忙,我还没关注。”
政委笑了笑,没有说什么。我转身要走,瞥见他桌上放着几张塑封纸,上面印着我们和对手的战机轮廓。参数栏是空白的,但迎着光,能看见上面布满了反复书写又擦掉的痕迹。
中午在食堂遇见政委,我问起那几张塑封纸。他说:“我刚调来时,对咱们这些装备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就把这些装备图片塑封起来,每天看图填空,慢慢就记住了。”
“政治工作服务打仗不是一句空话。”政委说,“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得知道我们手里有哪些剑,这些剑能刺多远、刺多深。”
政委的话,让我感到惭愧。我比他来单位的时间还要早,但是从来没想过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刚来机关时,我忙于写材料、办文件。后来会议、文件少了,但我还守着老习惯。说到底,是不想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每次写材料只要涉及中心工作,我就找业务科室要资料,自己修改填到稿子里,材料也能应付过去。但我心里清楚,在打仗这方面,我缺的课太多。
政委那几张反复擦写的塑封纸,让我明白:不补上这一课,所有工作都如同在沙地上盖楼。
从那天起,我立下规矩:每天下班前必记3个装备参数。从本单位列装的机型开始,逐步扩展到国内其他机型,再到国外公开数据。渐渐地,从基本参数到实战应用,我开始深入思考其中的门道。
这个过程,也在重塑我的工作方式:列席连队党支部会议时,我不再是单纯看程序正不正规、记录规不规范,更多听会上的话讲得有没有贴近中心工作;帮带科里战友时,评价材料好不好,不再看遣词造句,而是看对中心工作思考深不深、落得实不实。
(齐旭聪整理)
编辑连线
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持续深化政治整训以来,各级重塑政治干部形象威信,推动政治工作回归本真、重拾威信、发挥威力。部队上下展现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勃勃生机。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让这条生命线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围绕这一话题,“军营观察”版编辑与空军某部李政委进行了连线交流。
“军营观察”版编辑对话空军某部李政委——
让“生命线”回归本真焕发生机
编辑:听说前不久部队演训任务结束后,你们专门就演训中的政治工作进行了复盘总结,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政委:虽然这次演训任务,我们对各环节的政治工作做了很多改进,也取得了一些实效,但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政治干部军事素质跟不上、有的是政治工作不够贴近实战、还有的是政治工作的招法不够实用,如果不及时复盘总结,这些问题还会成为下一次演训中的问题。我们必须把问题解决在真正打仗之前。
编辑:你如何看待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之间的关系?
政委:革命战争年代,我军政治工作一切服务于作战,一切为了前线,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积淀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优良传统。和平时期,政治工作容易出现游离中心、脱离实际、远离战场的现象。政治工作成了一些人眼中的“软指标”,这既影响部队战斗力建设,也损害政治工作威信。当前,部队练兵备战换挡提速,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繁重,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
编辑:从部队实践看,政治工作如何能服务备战打仗?
政委: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须臾不能偏离备战打仗“主旋律”。实践证明,政治工作越是有机融入军事行动各阶段、各领域,越能突出战斗性、催生战斗力。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探索创新,让生命线为战斗力生成提供精神动力、为战斗力发挥提供智力支持、为战斗力提升立起正确导向、为战斗力建设提供方向引领。
编辑:你认为一名政治干部在战场上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政委:模范的政治干部、有力的政治工作,始终是战场上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政治工作要更好地服务强军打赢,需要一大批把政治工作当本职、军事训练当本分的“两个行家里手”。政治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作用发挥靠嘴皮子“吹”不出来、靠任职命令“树”不起来,只能靠军政双优、文武兼备的过硬本领立起来。
编辑:请结合你所在部队特点,谈谈如何发挥政治工作服务保证作用。
政委:作为在改革强军中应运而生的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政治工作更应该增强敏锐度和认知力,注重服务保证新兴领域作战能力的提升。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等突破性技术不断涌现,新域新质战斗力不断生成,战场形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要从理念革新、技术融合和效能转化等维度发力,研究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升政治工作服务备战打仗整体效能,确保始终与战斗力生成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