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天空
■贾可宽

抗美援朝中的王海大队。资料图片

志愿军空军机群。资料图片

王海和他的战机。资料图片
刘玉堤,28岁;李汉,27岁;王海,26岁;张积慧,24岁;赵宝桐,23岁;韩德彩,19岁……这是他们飞向抗美援朝战场时的年龄。江山不负英雄胆,且将利剑破长空。年轻的志愿军空军飞行员,靠着敢于“空中拼刺刀”的澎湃血性,打出了一片英雄的天空。
在战斗中锻炼成长
当王海和他的战友们飞向抗美援朝战场的时候,年轻的人民空军还未满2岁——志愿军飞行员在喷气式战斗机上的平均飞行时间仅14小时38分钟。他们的对手则大多是有着上千飞行小时的空中“老油条”。
按照世界惯例,训练一名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需要300小时,美国空军则规定为500小时。但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严峻局势,不容许中国空军按部就班地培养自己的飞行员。
志愿军跨出国门不过20天,1300台运输车辆就被美军战机炸掉了一半。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回忆,第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缴获的1500多辆汽车,只有200多辆开到了后方,其余的都被美军轰炸机炸毁了。
1951年1月25日,“联合国军”为挽回败局,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汉江以南阵地发动进攻。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开始进行第四次战役。此时的抗美援朝战场,不仅有美国远东空军的20个联队,还有英国、澳大利亚的空军……头顶上的1700多架敌机,成了志愿军巨大的威胁。
“美国人的飞机,整天乌压压的。我们就盼着祖国强大,盼着我们的飞机早一点参战。”时任志愿军炮兵第一师师长文击,这样回忆当时的心情。战争的前8个月,美国战机出动22.3万架次,投掷炸弹9.7万吨、凝固汽油弹780万加仑。2020年,102岁的文击老人说,“多少英勇无畏的士兵,倒在了敌机的狂轰滥炸之下。”
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心急如焚。他忘不了彭德怀奔赴前线时那番急切的话语:“刘亚楼,我等着你的空军!”
毛泽东同志指示人民空军:边打边建,边打边练,在战斗中锻炼成长。
1951年1月29日,朝鲜定州以西上空。大队长李汉率2个中队8架战机出征了。7号机飞行员孙悦昆首先发现目标。他激动地报告:“左前方!敌机!”云层之上,李汉猛地望去,2个,4个,6个,8个……16个黑点!
美军战机编队分上下2层,每层8架;4架在前,4架在后掩护。此时,敌人也发现了李汉他们。敌机正在调整飞行方向,企图在己方背朝太阳、志愿军飞机因面向太阳视线不佳时,展开攻击。
“果然是‘老油条’。”李汉决定将计就计。当敌机转到右侧的瞬间,他突然下达了命令:“投副油箱!一中队攻击,二中队掩护!”
李汉紧紧咬住3号敌机,距敌300米时果断开炮——当时的米格-15歼击机配置1门37毫米炮和2门23毫米炮。
三炮齐射。3号敌机顿时中弹,冒着浓烟向地面坠落。李汉事后分析,美军飞行员显然没有见到过他们这种不要命的打法,急忙转弯回避。由于动作太猛,飞机出现大过载,引起黑视,等视力恢复,已经晚了。
李汉又将攻击目标瞄准了4号敌机,一个俯冲下去,敌机受伤而逃……
李汉击落击伤美军F-84轰炸机各1架,一战成名。这是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击落敌机。
那一天是农历大寒。“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这仿佛也预示着,群星璀璨的英雄天空,就要出现了。
此时的李汉,是空4师10团第28飞行大队大队长。8天之前,李汉已经击伤过1架美军飞机。
1月21日上午,志愿军雷达发现,敌20架F-84轰炸机正轰炸平壤至安州铁路。空4师师长方子翼命令李汉做好迎战准备。警报拉响的时候,李汉正在上厕所,腰带都来不及系上就钻进了驾驶舱。
他后来回忆,“腰带是在空战结束后下了飞机才系上的。因忙中出错,原定的2号机、4号机都未能同时起飞,改变战斗序列后,余下的6架飞机编队出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6架米格-15,美军战机措手不及。李汉在4架美机左后侧400米处向美长机开火。美长机冒烟遁逃,其他敌机也飞离现场。苏联空军通过李汉飞机上的射击照相胶卷判定,美长机被击伤。
这次战斗,李汉和战友们发现,貌似强大的美军“空中老油条”有一处软肋:他们害怕志愿军这种不要命的打法。这对于年轻的志愿军飞行员无疑是巨大鼓励。
空4师,是人民空军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队,师长方子翼则是最早驾机升空的红军战士。1937年冬至1938年春,中共中央利用与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的统战关系,选派43人到新疆航空队学习。他们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第一所航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办学主力。志愿军第一代飞行员,几乎全部由这所航校培养。
27岁的李汉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也是第一位被授予该称号的志愿军飞行员。担任过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的刘玉堤回忆,“庆功会上,我们在底下坐着。刘亚楼司令员就指着我说,刘玉堤,你们和李汉是同学,对李汉打下飞机是不是不服气?有本事你也上天去打。你能打下来,也给你授英雄!”
刘玉堤与李汉都是1938年参加的八路军。时任空3师7团1大队大队长的刘玉堤心里说,他能打我也能打!不久后,刘玉堤一次击落4架敌机,创造了人民空军一次空战击落敌机数量的纪录。后来,刘玉堤又击落击伤4架敌机,荣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951年9月25日,22岁的志愿军飞行员刘涌新创造了首次击落敌F-86战斗机的纪录。号称“佩刀”的F-86,是美军当时的先进战机。1951年11月4日,23岁的志愿军飞行员赵宝桐,又创造了第一次升空作战就击落2架敌机的战绩。
升空就奔着胜利,一亮相就是强者。
1951年11月18日下午,敌军60多架F-84轰炸机向清川江大桥扑来,王海带领6架战机英勇迎敌。在6000米高空,王海一声令下:跟我攻击!
最后的战果是,击落敌机5架,而志愿军无一损失。
那个月,王海刚满26岁。由他率领的同样年轻的“王海大队”,先后与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能挡百万师。
“敌人飞机多,我们飞机少;敌人经验多,我们经验少,咋办?我记得很清楚,朱德总司令给我们讲过一句话,勇敢加技术就是战术!”王海后来感叹,“想想那时候的劲头,确实是这样,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不怕死,也就是我们的空中拼刺刀精神。”
1951年9月25日至27日,空4师3天击落美机26架、击伤8架;12月2日、5日、8日,空3师击落击伤美机11架。人民空军两大主力双雄比翼,势不可挡。毛泽东在写下“空四师奋勇作战,甚好甚慰”的赞语后,又写下了“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
美国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惊讶地说: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间成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空中拼刺刀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在地面战场上,“联合国军”根本赚不到任何便宜。这时,双方已经开始谈判,美国人显然不甘于接受失败的结局。
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盯上了志愿军的运输补给线,企图利用美军绝对的空中优势,切断志愿军前后方联系,摧毁志愿军的后勤保障,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动摇志愿军的战斗士气。这一招,就是“绞杀战”。
朝鲜战争期间,投入到“绞杀战”中的美军战机,占到了其空中力量的70%。美军把19万枚炸弹倾泻到了朝鲜的铁路线上,平均每7米就有一枚炸弹落下,相当于二战期间德军投在英国本土炸弹的1.5倍。
位于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的“三角地区”,是美国战机绞杀的重点——这里是朝鲜北方铁路交会处。仅仅在这块“咽喉地带”,美军出动的轰炸机就超过了900架。
1951年9月至11月的3个月中,美军轰炸次数分别为:3027架次、4128架次、8343架次。
美国空军著名的王牌大队——第4战斗截击机联队,也出现在了远东战场。
第4战斗截击机联队,是二战中第一支进入巴黎和柏林上空作战的战斗机大队,击落的德军战机位居欧洲战场第一。美国通常把击落5架以上飞机的飞行员称为“王牌”飞行员,第4战斗截击机联队产生的“王牌”占全美空军“王牌”总数的一半以上,击落10架以上飞机的“双料王牌”也不乏其人。
乔治·安德鲁·戴维斯,是第4战斗截击机联队第334中队少校中队长,二战期间击落各种飞机21架。就是这个美国人眼中“百战不倦的戴维斯”,被年轻的中国战鹰击落。
创造这一战绩的是25岁的志愿军飞行员张积慧和他的僚机战友单志玉。
战斗发生在1952年2月10日清晨。
张积慧刚刚率队飞越鸭绿江,就看到从远处海上飞来的一个个小黑点。但当他们爬升到万米高空时,又失去了目标——再飞,8架敌机突然从右前方迎面扑来,正在向右转弯,企图进行尾后攻击。
张积慧和单志玉迅速爬高,摆脱美机的尾追。然而,当他们带着上升角右转至90度时,处在他们右下方的美1号机和2号机仍在继续右转。“230快向左反扣!”张积慧敏锐地判断,速度较大的美机会很快冲过去。他当即发出命令。
一个完美的协同后,志愿军双机处在了美机的右后上方——这是最有利的攻击位置。美机企图俯冲脱离,张积慧、单志玉咬住不放。美机又抬起机头,向太阳方向飞去……这是高明的摆脱方式,在眩目的光线下,追击的飞行员会无法跟踪目标。
张积慧一面紧急跃升,一面使飞机向左侧开,避开刺眼的阳光……在美机再一次做出俯冲动作时,他利用米格战机俯冲初速较大的优势,迅速靠近。1000米,800米,600米……张积慧炮弹连发,敌1号机冒起浓烟,一头栽到下面的山坡上。
敌2号机猛地上升转弯,又被张积慧在400米的距离上击落……
志愿军地面部队找到了戴维斯机毁人亡的残物。时任第50军149师447团政治委员吕品回忆——
“那天上午7时许,我和团里其他几位领导同志正在作战值班室议事,猛然间听到上空飞机嘟嘟嘟的机关炮声,瞬间又是一连串的机关炮声。在以往我们听过的空战中,一阵短短的机关炮声响过后,天空便恢复平静,战斗时间很短。今天这场空战,凭感觉相当激烈。正在议论间,电话铃响了,三营教导员报告:营部驻地博川郡青龙面三光里附近山头,有一架飞机坠落,发出巨大的响声。我们即令三营迅速派出几支小分队,从不同方向向飞机坠落地点搜索前进。三营的动作非常迅速,很快来电话报告,在飞机坠毁地点,发现有一架美制F-86战斗机和一名美军飞行员残骸,搜寻到一支左轮手枪,一条装有子弹的皮带,弹壳是镀铬的,白色锃亮,还有一支喇叭手枪,一顶飞行帽,一枚不锈钢的证章。”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展台中,有4件展品:残破头盔碎片、一把小巧的手枪、一副风镜、一枚身份牌。这,便是戴维斯的遗物。
戴维斯之死,震动美国。25名美军战俘的妻子聚集在国会大厦前请愿高呼:还我丈夫!
然而,正当共和党指责民主党政府发动的朝鲜战争是“历史上最没有希望的冲突”的时候,1953年4月9日,又一则令美国人沮丧的消息出现在了《纽约时报》的版面上:“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费席尔在朝鲜失踪。
“费席尔被俘后,提出要见一见把他打下来的中国飞行员。得知我只有19岁、飞行时间还不到他的二十分之一,费席尔很吃惊。”多年之后,空战英雄韩德彩还记得当时的情景。老人说,“美国人的飞机确实先进,飞行员作战经验丰富,但有两点不能跟我们比。一是,我们敢于空中拼刺刀,他们不敢;二是,他们是不义之战,国内反战。我们是正义之战,全国支持,这个他们更不能跟我们比!”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史称“六一号召”。
也是在这一天,报纸上的一则报道,深深刺痛了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心:志愿军一个高地遭美军飞机狂轰滥炸,阵地上的战士全部牺牲。常香玉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捐一架飞机,支援前线!
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当路费,又把3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保育院,踏上了筹款买飞机的巡回义演之路。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义演现场,也是捐款现场。常香玉的代表剧目,就是至今仍在广泛传唱的豫剧《花木兰》。为国出征的巾帼英雄,让台下的观众群情激昂。在广州义演的时候,一位名叫梁惠珍的印度尼西亚华侨走到台上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她要表示一点心意,接着就把手上的金表摘下来了……
完成义演已经临近春节。常香玉带着“香玉剧社”跑了半个中国,演出178场,捐款达到15亿元旧币,相当于15万元新币,正好够买一架米格-15战斗机。而在当时的西安,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也不过50元新币。
除夕之夜,常香玉把自己关在屋里大哭一场。她生前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我的手抓住房间的门,趴在那上面,痛痛快快地哭了。我的丈夫累得满身油腻,身上的衣服和鞋子烂得厉害,连双鞋都顾不上买,裤子更是破得不成样子。”
一年零两个月之后,常香玉随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战场慰问演出。此时,他们的头顶上方,由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捐献的战机,骄傲地翱翔在天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人民捐款可购买战斗机3710架。面对一场立国之战,一个民族的爱国热情空前奔涌,一支军队为祖国、为正义、为和平而战的血性空前迸发。
靠着敢于空中拼刺刀的血性,年轻的中国空军打出了一片英雄的天空。鸭绿江和朝鲜西北部清川江之间面积约16800平方千米的空域,后来被美军飞行员敬畏地称之为“米格走廊”。美国远东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专门下令:一切没有护航的飞机,不得进入“米格走廊”。
淬火成钢。与王牌较量,自己也成了王牌。
1984年7月,作为中国空军副司令员的王海随国防部长张爱萍率领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美国空军参谋长查尔斯·加布里埃尔提出单独会见王海。原来,加布里埃尔曾是朝鲜战场上的美军F-86战斗机飞行员。
第二年,加布里埃尔访华,专程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见到了王海当年飞过的编号为079的战机。此时的王海,已是中国空军司令员。
英雄未曾远去
晚年的王海,时常提起孙生禄,提起一个个牺牲战友的名字。在他的回忆录《我的战斗生涯》的扉页上,郑重地写着这样一行字:“谨以此书献给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友们和英烈们!”
抗战时期,16岁的孙生禄就曾独自与两个日军拼刺刀,当场捅死一个日本兵。飞向抗美援朝战场不过一年,孙生禄又创造了击落击伤敌机6架的战绩,成了有名的“空中突击手”。
王海生前回忆,“1952年12月2号下午,我们打了一仗,孙生禄的飞机被打了12个洞,但不是在要害部位。孙生禄驾机降落到大虎山,飞机马上修复不了,他就在那里住了一晚。第二天,坐了两个多钟头的车赶回来了。我们就劝孙生禄,下午起飞就不要参加了。他说:我又没有病,人又这么少。结果,他坚持要跟我们一起起飞!上午打了一仗,下午又打了一仗。到了清川江上空,孙生禄被10架敌机包围了。好多敌机向他射击,飞机着火了。他驾驶着火的飞机冲向了敌机……”
孙生禄牺牲时,只有24岁。
像孙生禄一样驾驶战机撞入敌人机群的,还有生前击落敌机5架、击伤敌机1架的范万章。一级战斗英雄赵宝桐曾经回忆,在一次空战后的返航中,为了阻击咬上志愿军返航机群编队的4架敌F-86战斗机,范万章勇敢地以单机冲入敌阵,击落敌人的长机,掩护了战友们安全着陆。25岁的范万章,再也没有归航……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击落敌机330架、击伤敌机95架;116位空军飞行员热血洒向蓝天,年龄最大的29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
2020年8月2日,95岁的王海度过一生之中的最后一个建军节后,告别了毕生为之奋斗的飞行事业,魂归云天。“感动中国”组委会,把这样一段颁奖辞献给了这位永远的空战英雄——
“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金色的阳光下,王海那架曾经驰骋抗美援朝战场的银灰色米格-15战斗机,闪闪发光。上面9颗醒目的星星,代表他击落击伤的敌机数量。
与王海一样年轻的空战英雄,在当年的抗美援朝战场上留下了这样一串“星星”——赵宝桐,击落击伤敌机9架;刘玉堤,击落击伤敌机8架;韩德彩,击落敌机5架;张积慧,击落击伤敌机5架……
(版式设计:周永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