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指导员,中!”
■信息支援部队某队战士 田祉祺
傍晚时分,工具房里灯光昏暗。一台老旧的柴油机前,满手油污的指导员刘广一正在俯身检修。
“这个垫片老化了,得换。”刘指导员拿起扳手,熟练地拆下螺丝。一旁的李班长愣了一下,立即递上要更换的零件。
“真有‘两把刷子’,指导员和想象中的不一样!”眼见大家半天没摸清的故障,很快被刘指导员排除,李班长服气地点点头。
记得刘指导员上任之初,我得知他是机关来的一位“笔杆子”,年纪轻轻就干过多个岗位,心里犯起嘀咕:八成又是来“镀金”的。
刘指导员报到那天,一名机关领导亲自送他来队。他站在队列前,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庞。“我叫刘广一,从今天起,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他声音不高,但清晰有力。
“现在还言之过早。”旁边的一名老兵低声说。毕竟,队里之前也有政治干部说过类似的话,可上任后,讲课念稿子,检查背手转,说话带着“文件味儿”……和大家“不在一个频道”。
转变,发生在不久后一个周末。那天,营区下水道堵了,污水倒灌进宿舍,气味难闻。值班员报告后,刘指导员二话不说,挽起裤腿就蹚进污水里排查,不仅不怕脏,还能熟练使用疏通机,很快疏通了管道。
“他不是一直在机关吗?怎么会用这个?”我忍不住问班长。班长哼了一声:“可能临时学的吧!”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班长无话可说。
班长入伍16年,专业技术过硬,对那些“说得多做得少”的政治干部常常敬而远之。有一次,刘指导员找他商量成立技术革新小组,班长却劝道:“指导员,您还是先干好本职工作再说吧。”
刘指导员笑了笑:“我找你商量,就是想把本职工作干好。”说着,他拿出一个笔记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设备存在的问题和战士们提出的建议。
班长翻了几页,沉默了。原来,在那本笔记里,有一条设备改造建议是他几年前就提报过的,后来一直石沉大海。这几天,刘指导员把大家以前提过的意见建议都一一翻找出来,重新作了梳理,并列入队里的工作计划。
朴实的话语、务实的作风,不仅让班长深受触动,也让大家对指导员的态度开始发生改变。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营区突然停电。维修班快速赶到配电房时,刘指导员已经蹲在电箱前,打着手电检查。“C相接地故障。”他头也不抬地说,“老李,你去查户外线路;小田,准备绝缘工具……”
我心头一震——他才来没多久,竟记住了我们每个人的名字。更让我惊讶的是,他提出的排查方案连班长都没想到。
雨水中,他和我们一样浑身湿透,手上沾满油污。故障排除后,他特意把我留了下来:“听说你是维修班的技术能手,干得不错!”我一时语塞。这样的肯定,从一个被我认为是来“镀金”的指导员口中说出来,让我有些羞愧难当。
后来,我从机关的战友那儿听说,刘指导员当兵前在家乡的农机站干过,从小就跟柴油机、电路打交道。来到部队后,也没丢下这些手艺,谁家电器电路出现故障,他都会热情帮忙修理。他经常打趣说:“手上有油,故障摸透;脚下有泥,心里不虚。”
不论在机关还是在基层,刘指导员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天,某处输水管道因山体滑坡被冲毁,队里受领任务紧急前出抢修。大家连续奋战18个小时,几个年轻战士累得直接靠在挖掘机旁打盹,刘指导员见状轻轻为他们盖好衣物。炊事班送来夜餐后,他一边为大家舀汤,一边用浓浓的河南腔夸了句:“恁这些娃,中!”
战友们愣了一会儿,随即爆发出笑声——原来这句话,是他悄悄跟队里的河南籍战士小张学的。
那一刻,大家顿觉浑身的疲惫消散不少,刘指导员也不再是我们眼中那个“镀金干部”,而是和我们同样一身水、一身泥的生死战友。
完成任务回到宿舍,大家累得倒在床上。我随口感慨道:“这个指导员,中!”
“是很不一样。”几名战友闻言纷纷打开话匣子,“他看我们的时候,眼睛是直视的,不是瞟着的”“我们干活的时候,他不是背手在后面看,而是动手在前面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画”出了指导员的样子。
前不久,机关人员前来检查工作,问了一个问题:“你们队里政治工作最大的亮点是什么?”我抢着回答:“我们指导员会修下水道。”
这个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答案,让现场瞬间乐成一片。但在我心里,这不是一句玩笑:一个愿意和大家同甘共苦的政治干部,他说的话,我们愿意听;他带的路,我们愿意走。
(黄家文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