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教练员:补短强能好帮手
■尚金鑫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邓博宇
南国初冬,寒意渐浓。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训练中心作战教练室内,一场模拟攻防训练紧张展开。
“发现微弱噪声信号,初判为‘敌舰’。”情况上报后,值更官刘博并未急于组织攻击,而是让声呐员加强测听,重新判定。经过仔细辨别,声呐员改判目标为“声诱饵”。
不多久,另一目标解算完毕,刘博果断下令攻击,鱼雷精准“命中”目标。
这些复杂“敌情”,是专职教练员李青海为刘博量身定制的训练内容。之前的训练中,刘博存在目标态势感知差、研判不细致等问题,此次训练特意设置声诱饵干扰判断。“从攻防效果看,前期强化训练成效显著。”复盘时,李青海面露欣喜。
在该基地,像李青海这样的专职教练员还有很多。训练中,他们为各级指挥员能力素质精准“画像”,总结特点优势,分析短板弱项,并有针对性地制订强训方案,让他们在贴近实战的训练背景下发现问题、补齐短板。
“组建专职教练员队伍,是基地加强人才培养的一项有力举措。”该基地领导介绍,以往部门专业训练由各专业技师组织实施,但受限于其单一岗位任职和任务经历,常常出现组训模式套路化、训练内容陈旧化等问题,制约了艇员训练水平提升。一旦遇到老兵复退、人员更替等情况,个别单位还会出现人才断层。
为此,基地组织了一次官兵恳谈会,各单位主官经过研讨决定,打破建制壁垒,从各艇员队遴选技术尖子、组训能手,依托训练中心组建专职教练员队伍,推动优质组训条件与优秀组训骨干强强联合。同时,按照“轮流进驻、集中强化”的模式,对各单位艇员进行加钢淬火。
艇员队进驻训练中心期间,专职教练员还会与他们共同制订强化训练方案,从任务急需、官兵急用入手,采用视频教学、实操作业、红蓝对抗等形式,将一家经验转化为大家收获,全面提高艇员训练水平。
“专职教练员讲授的内容紧贴任务需要,不仅有组训示教,还有观课纠错、难题会诊等配套活动,直观易懂、操作性强……”经过集训,某艇员队二级上士李文山兴奋地说,“专职教练员是补短强能的好帮手,我们今后完成任务底气更足了。”
前段时间,某艇员队远航途中某关键设备突发故障,专业骨干依靠专职教练员讲授的技巧成功排除故障,顺利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荣立集体一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