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必须解答的现实课题——
持续提高大学生兵员“含金量”
采访中,多所高校武装部工作人员谈起4位同济大学入伍的大学生士兵赴黎巴嫩参与维和任务的故事。
2017年5月,入伍8个月的4位同济大学生同时被选中赴黎巴嫩参与维和任务,他们跟随分队出色完成维和任务,还在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对分队进行综合评估、例行战备核查等重要工作中担任翻译保障任务。
同济大学武装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婕介绍,这4名大学生士兵懂外语、专业精、综合素质强,掌握维和知识和技能快,让他们很快从同年兵中脱颖而出。
今年的征兵宣传中,201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入伍的大学生刘一乐成为众多大学生眼中的明星。
为攻克部队某型通信指挥系统技术难题,刘一乐主动请缨,经过两个多月奋战,编写出近万行代码,研发出一款针对性强的软件,一举破解了这一难题。
又是一年征兵时,上海的大街小巷洋溢着浓浓的征兵气息。大学生士兵征集比例已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但上海警备区领导的心情却难言轻松:所征大学生“含金量”到底有多重?这成了上海警备区和全市各级兵役机关面临的必答题。
他们认真梳理上海高校学子建功军营的例子深刻感到:征兵工作必须突出重点高校、突出关键环节、突出需求对接,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兵员的“含金量”。
“今年我们将兵役执法检查关口前移,突出重点领域,准确掌握大学生兵员潜力底数及分布情况。”上海市征兵办主任、上海警备区动员局局长陈立新告诉记者,他们将结合兵役执法检查推进高校征兵工作能力提升,把上海56所高校的征兵工作站建成输送优质兵员的“兵工厂”。
2018年,上海市征兵办合理调控指标,通过与部队主动对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将大学生专业与部队需求合理匹配,探索走开专业对口、精准定兵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