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正定|"近平同志把人民看得很重,人民也把他看得很重"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邱然 陈思 黄珊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2-08 10:54

采访组:采写《正定翻身记》的过程,也是习近平同志与您建立友谊、成为朋友的过程。你们后来还有交往吗?

赵德润:1984年我采访习近平同志的时候,他31岁,我38岁。面对这个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县委书记,我对他的感觉确实是很不一般。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在正定履行我的职责,忠实地记录这座古城的沧桑巨变,记录那里可爱的、奋进中的人民,也记录习近平同志在正定锐意改革、执政为民的历史。习近平同志后来历任重要的领导岗位,但他对正定一直念念不忘。在我的内心,也一直珍藏着这份君子之交。

后来,他到福建工作,给河北的同志写信还打听我的情况。再后来,我在河南分社当了十几年的社长,逢年过节我们通过贺卡互致问候。我的一个朋友调到浙江分社任社长,习近平同志看了他的简历,就问他:“认识赵德润吧?”“认识,那是我们的社长。”后来,这位朋友告诉我:“习书记很关心你,还打听你的情况。”

在2006年,我们在杭州有一次深谈。当时,我在《光明日报》任副总编辑,到浙江记者站考察,他刚从温州台风救灾现场回来。那天,我们在西湖边长谈了一次,他详细谈了他从河北到福建,再到浙江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和非同一般的心路历程。他有顺利的时候,也有不顺利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锤炼自己,让自己能够倾听各种意见,能够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人,甚至包括伤害过自己的人,他也会真诚地去团结他们。

这次谈话,我们谈得非常真诚。10多年过去了,其中有些内容也比较模糊了,但那份感动,那种影响,一直对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是一个有思想有作为有担当的人,而他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他同时又是坦率和真诚的人。有些领导干部一旦官做大了,架子就大了,就变得高深莫测了,而习近平同志仍然那么平实、随和,实在难能可贵。

十八大以后,我和习近平同志没有见过面,交往主要通过信件。他太忙了,不宜再去打扰他,不能干扰他的工作,他的时间太宝贵了。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新闻工作,提出了包括转变文风等方面的一系列具体要求。作为一名资深新闻工作者,您如何理解他的这些要求?

赵德润:习近平同志要求新闻工作者转作风、改文风,讲得很有针对性。随着科技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更方便了,记者的工作也更加便利了。但再怎么便利,也不能代替记者到一线去深入实际观察体验,那样的新闻才更有质感,更有价值。他提倡文章“短、实、新”,我感触尤深。我们现在在文风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仍然可以看到和听到很多套话、空话,这和脱离实际是有一定关系的。领导干部也好,新闻记者也好,文风还是要追求准确、鲜明、生动。习近平同志讲话、写文章就很有特点,朴实无华,很接地气。1984年我采访他的时候,就发现他讲话不搞“穿靴戴帽”,没有官话、套话,直截了当地说“我们”怎么想、怎么干,“正定县”怎么做、有什么效果,简明扼要,深入浅出。

我们经常讲新闻理想,其实,新闻理想和我们国家、民族的理想是一致的,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就是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严治党治国治军,我们重拾了党心,振奋了军心,赢得了民心。现在回头一看,四年多时间,我们党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斗争,做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事情,确实令人惊叹!短短几年好像过了好多年,国家各方面的变化之大、进步之大,都是以往不可想象的!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新闻工作者大有可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