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名老党员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来源:新华社作者:李清华 樊永强 杨庆民责任编辑:李丹妮
2018-04-25 16:46

“待遇好是组织给的,有标准也要省着用”

周智夫的家在海淀区清河某干休所,是2008年搬进来的,尽管面积没有达标,他却一直很满足。

据干休所第一任政委朱南璋回忆,1984年干休所组建之初,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同志不愿搬进来。

“我先搬!”周智夫第一个站出来:“组织分配的住房,每一平方米都饱含党的关怀。”他还劝说大家要感恩组织、服从安排。

一楼卫生条件差、采光效果不好,很多人都不愿意要。朱南璋找到周智夫,他二话没说就领取了一楼的钥匙。

眼看就要搬家了,朱政委又面带难色找他商量:“老周啊,二楼有位老同志腿脚不方便,您看……”

明白了朱政委的意思后,周智夫痛快答应:“只要能为组织分忧解难,我住哪都一样。”

参加革命以来,从东北到华东、从华东到西南、从西南到华北,周智夫几次跨省调动,经历10余次部队整编、20多次岗位变换,始终率先垂范。

娄淑珍说:“老周一辈子最爱唱的歌就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

随着职务的提升,周智夫给自己定下了为组织多着想、多分忧、多添彩,对组织少提要求、少讲条件、少添麻烦的“三多三少”原则。即便离休后,也从未向组织张过口、伸过手。

作为抗战时期的老干部,国家给予了周智夫很好的生活保障,可他却常讲,待遇好是党对老干部的关心,但我们不能可着劲儿用。在住房、用药、用车上,他对自己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离休多年,他一直住着90平方米的公寓房,直到2008年才搬入102平方米经适房。

在用车上要求更严。2012年暑假,周智夫的大孙女带着孩子来北京看望他,期间小孩感冒发烧急需到医院治疗,孙女背着爷爷向所里要了车。周智夫知道后严厉地批评:“我们家从没因私事用过公车,你这样做坏了规矩,以后不能这样子,否则就别再来了!”随后,他自己掏钱补交了车费。

迟暮之年,周智夫落实待遇标准更加严格。他每年实际药费连标准的一半都没用到。他常说:“待遇是组织给的,有标准也要省着用。”

2014年7月,周智夫的骨质疏松病情加重,接连发生两次压缩性腰椎骨折。遵医嘱,卫生所购买了两种进口药。见药品的外包装跟以前的不一样,周智夫认真询问究竟,得知“这是治疗用药,符合规定”,才放心使用。

今年2月22日,周智夫的病情稍微好转,便对家人说:“我在医院多住一天,就得多花好多钱,咱尽快回家吧。”女儿告诉他不用花个人的钱,他听后很不高兴:“公家的钱也不能随便花,而且更要省着花。”

“公家的便宜,一丁点都不能占!”执行公私分明的家规,周智夫有时候近乎无情。

他常给老伴交代,咱俩医疗保障标准不一样,我的药你不能用。一天晚上,老伴的阿司匹林用完了,跟周智夫商量用一下他的药,他很认真地说:“药可以借给你,但你要记住,买药后必须及时还给我。”

面对不解,周智夫说:“我的药是公费保障的,可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他经常教育子女:“共产党照顾咱们那么好,咱再占公家便宜,晚上会睡不着觉。”

“小事见精神、见境界、见政德。”干休所退休老干部于桂生说,艰苦奋斗易在一时、难在一世,周智夫无论为官一任还是离职休养,始终做到建功不贪功、有功不居功,带头立起了共产党人的好样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