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阵地,"升太阳"成为"东风第一旅"特有仪式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卫东 李永飞 宋开国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4-26 02:28

战地文艺在“实战大考”中彰显魅力

战地文艺,是战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那年盛夏,某旅官兵在西北高原经过一个多月连续强化训练,即将迎来“实战大考”,个别官兵疲惫而焦躁。发射前夜,一场战地文艺演出拉开帷幕。

迷彩服、训练装组成的“时装秀”,在野战营盘绽放异彩;根据身边事创作而成的小品《发射前夜》,让不少战士惊呼“说的就是我”;颇有军营“吼歌”特色的军歌联唱,“吼”去一身疲倦……火箭军政治工作部一位领导说,在实战化军事训练中,抓好战地文艺的传统不能丢。在战略导弹部队波澜壮阔的砺剑岁月中,战地文艺不仅没有褪色消减,而且愈加鲜艳光亮。

中原莽莽群山深处,一场实兵演练结束,火箭军“文艺轻骑兵服务万里行”慰问活动火热登场。演员李丹阳放歌《强军路上大步走》,舞蹈演员徐成瑶表演的《边关情》,演员周炜的相声《梦飞翔》……歌声、欢呼声、呐喊声在深山久久回荡。

在火箭军强军文化建设实践中,基层官兵是最广泛的参与者与最大的受益者。目前所有旅团建有战士军乐队等多支特色文化队伍,形成“连有文体骨干、营有特色队伍、旅团有组织多样文化活动人才”的战地文化人才新格局。

仗剑挥金戈,文化润心田。近年来,火箭军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天啸》《红菩提》《羌红》等30多部文学作品,歌曲《练为战》入选全军10首战斗精神歌曲,《点火》《跟我上》《强军战歌最嘹亮》等7首歌曲获全军军旅歌曲创作比赛一等奖。

长剑不语,见证精神之魂

在火热的训练生活中,战地文化以其澎湃铁血、雄健风骨、豪迈姿态,深深熔铸在火箭兵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激励官兵精武强能的重要支撑。火箭军副政委唐国庆告诉记者,这些年火箭军战地文化建设围绕精武建功、科技创新、从严求实的价值取向,不断强化强军兴军的文化支撑,给部队学习新知识、钻研新装备、掌握新技能、创造新成果源源不断地增添精神动力。

在某导弹旅,记者遇到一位“老山沟”。他叫赵尚文,是该旅副旅长,也在这个旅工作生活了33年。即将脱下军装时,他动员儿子赵张旗远离繁华走进大山接过守护“国宝”的担子。这不是简单的“子承父业”,而是一种精神的薪火相传。近年来,火箭军独具特色的战地文化脱胎于血与火的演兵场,积淀形成的“高原火箭兵精神”“导弹工程兵精神”等具有地域、任务特色的强军文化精神,在千山万壑的军营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海拔高,工作标准要更高;氧气少,奉献精神不能少;环境苦,我们苦干不苦熬”,这是代代官兵用牺牲奉献形成的“高原火箭兵精神”。前不久晋升为一级军士长的盛德华,被官兵称为这一精神的最佳“代言人”。盛德华入伍25年,始终像骆驼刺一样深深扎根在戈壁滩上。一次执行任务遭遇沙尘暴,他靠着半袋饼干和一瓶矿泉水坚守了两天;那年担负特殊任务,他几乎天天与死神打交道,但他总给人留下一种乐观和淡定的状态。他曾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被团中央表彰为“向上向善好青年”,原第二炮兵授予他“忠诚使命的高原火箭兵”荣誉称号。

近年来,火箭军党委把长期积淀形成的战地文化,概括为“爱导弹、爱阵地、爱本职”和“讲忠诚、讲打赢、讲严实、讲创新、讲奉献”,形成以“三爱”“五讲”为主旨的砺剑精神,专门编写《砺剑精神学习读本》,形成教育铸魂、文化培塑、舆论引导、实践养成的培育体系,成为火箭军官兵练兵备战的精神追寻和价值坐标。

回首导弹战车留下的道道辙印,仰望大国长剑绘就的恢弘弹道,你就会深切体味到其中蕴藏着战地文化积淀的精神之魂,它无时不刻在为国之重器淬炼利剑锋芒,为导弹精兵注入胜战之魂。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