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思考丨一枚实弹的分量究竟有多重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刘建伟 赵雷 张楠责任编辑:李丹妮
2018-05-02 03:36

一枚实弹的分量究竟有多重

——来自几个基层部队实弹实投实爆训练场的调查与思考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赵雷 张楠

第80集团军某旅官兵在实战氛围下进行协同射击训练。徐 彬摄

“三实”训练不能只图听个响,战斗力标准岂能单纯用弹壳数目来衡量

“轰,轰!”“哒哒哒!”天刚放亮,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打破了山谷寂静。

“快一个星期了!”住在附近的翟老汉对此早已司空见惯:驻军某部的实弹射击训练场就在这座大山里,“每到这个时候,枪炮声总会从早响到晚。”

置身实弹射击一线,前来检查的上级领导发现一些“怪现象”:射击现场没有看到声光烟幕等战场要素,步战车固定在原位静止不动;机关炮在射击前没有调试过程……

“非战场环境、没战术动作,实弹射击训练怎能满足于枪打了、炮响了?”在现场召开的问题剖析会上,上级领导一针见血地说。

回顾几年前经历的这件事,某部助理员王峰对记者说,“三实”训练是部队贯穿全年的基础性课目,由于危险程度高、实施难度大、场地要求苛刻,外加各种大项任务冲突,很难按时保质保量组织实施,结果往往一拖就拖到了年底。弹药消耗又跟年度训练成绩评定挂钩,没达标的单位都会在年底前到靶场“扎堆”打弹。

“三实”训练不能只图听个响,战斗力标准岂能单纯用弹壳数目来衡量!结合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某部领导在走访基层部队时发现,“三实”训练降低难度、简化流程、突击消耗的情况并非个例——

有的单位以打过了、投过了代替打准了、练通了;有的没能确立弹药指标消耗的“效益观”,新兵老兵、干部战士同吃“大锅饭”,训练质量“大呼隆”;有的搞“保姆式”训练,子弹帮着装、拉环帮着挂……

“这样打效果到底怎么样?”有官兵坦言:“火药味虽然很浓,打仗的感觉却找不到!”

一次“三实”训练结束后,看总结材料上“有效提高战斗力”的字样,某部张参谋有些犹豫,最终还是将其改为“实弹射击能力有所提升”。其实,他心里十分清楚:战斗力提升与弹药消耗量的增长是不能画等号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