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忆汶川:37天,我翻过了人生的一座大山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丁海明责任编辑:李丹妮
2018-05-10 18:29

映秀最初的救援中,各路部队把血肉模糊、缺臂断足的大量伤员全部集中在江边的空旷滩涂上,等待直升机转运。然而,震后映秀连日大雨如注,雨水无遮无拦地浇在伤员身上,地上形成了一条条血水的红色小溪。这样不行!情急之下,原第13集团军战士脱下自己的雨衣,联结成一张巨大的雨伞,数十名战士像擎天柱般把这张大伞高高举起,任凭风雨,岿然不动,为数百名伤员遮风挡雨。这些普通士兵,多么伟大!

在北川,两侧垮塌下来的大山,几乎把整座县城埋葬。活着的人,在这绝望的孤岛上等待救援。震后第一个清晨,武警绵阳支队一中队40名官兵冒雨翻山越岭来到县城边。通向山外的唯一一座大桥震断了,河床上,一道长达七八米的大地裂,把幸存群众逃生的路隔成天堑。中队长杨雪春抵近观察,地裂已被泥石淤塞,但仍有近2米深。他立即组织官兵系好安全绳下去探路,很快确定了一处距离较近、泥石较硬的地段。对面群众开始涌动,但只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才能吃力地完成下沟、过涧、上岸。大地传来余震的悸动,县城里还不知道有多少生命在等待搜救。时间,刻不容缓。支队政委徐超一声令下,中队长杨雪春带领20名官兵翻身下到沟中,交错寻找结实的石块踩在脚下,从此岸到彼岸次第排开、排成两行。此时,在对岸群众视线里,武警战士肩头的红色警衔,像黑暗地裂中点燃的生命火焰,在风雨中连成了一座救命的桥!“快!快!对岸的群众快踩着武警战士的肩膀跑过来!”似乎被眼前一幕惊呆了,徐政委喊了好几遍,也没人过来。徐政委迅速来到对岸,组织指挥人们踏上子弟兵肩膀连成的桥。一个,两个……一百,两百……肩膀不够用,官兵们伸出手接住脸颊旁一只只要踩空的脚;脚下泥石淤过来,官兵们就把双腿站成桥桩……这座桥,把5000多名群众送到了对岸。佩戴着党和人民授予的警衔,子弟兵的肩,托起老百姓的命,撑起希望的天。

南坝,深山峡谷里的一个孤独小镇。被周围山体滑坡掩埋的废墟中,每救出一名幸存者,都是奇迹。14日凌晨,武警绵阳支队支队长刘昌建率领官兵,用双手在这里拼命挖出了20名身负重伤的幸存者。然而,山谷无平地,临时机降点只能开辟在山顶。伤员,得靠官兵们从山脚下尽快抬上去,不然,就只能功亏一篑。简易担架,4人一组。面前,是仰角达到七八十度的陡坡,巨石泥浆漫山遍野,飞石泥流随时飞下。肩头,是奄奄一息的生命。凌晨2时35分,参谋吴树芳和战士吕忠芳、王斌、张站波抬着一位老大娘出发了。走在前面的,几乎是匍匐在泥石上;后面的则要将担架高高举过头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担架水平。说时迟,那时快,一块脸盆大小的石头从山顶飞下。吴树芳大喊一声:“快,向左边避让!”4人默契配合,石头呼啸而过,担架上的老大娘安然无恙。然而大家当时不知道,落石经过他们身边遇到障碍拐了个弯,在吴树芳右小腿上撕下了一块皮肉。吴树芳咬紧牙关,一声没吭继续前进……这段路,直线距离不过300米。但他们每运一个伤员,得爬4个小时。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送到山顶的是个八九岁的小姑娘。战士们把担架放下,告诉她马上就有直升机来救她。这个来不及留下姓名的小姑娘,已经死去……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抬到山顶——不论抬出来的是希望还是失望。从山下的漆黑夜幕,爬到山顶的晨曦初露,当20名伤员全部抬出来,这群铁打的士兵都已遍体鳞伤。

搜救失事直升机,其艰难程度难以想象。失事地点,离当年红军翻越的5座雪山非常近,毛主席写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指的就是这里。眼睁睁看着近在咫尺,想跨越一步,比登天还难。最后找到的失事点距映秀直线距离仅7.8公里,两个营的兵力去收敛遗骸来回走了3天3夜。艰难,由此可见一斑。从失事的下午到当天午夜,就有20多名搜救官兵或在攀崖时摔伤,或被飞石击伤。原第13集团军有一名战士名叫杨晓程,云南人,苗族,在攀援崖壁时被毒蛇咬伤右手小拇指。剧毒很快顺血管蔓延,小手指很快变得乌黑,他悄悄抽出匕首,硬生生把自己的小拇指割了下来,然后戴上手套继续前进。晚上,连长带领大家在一个小山坳短暂休整,发现他脸色苍白、手套滴血,反复逼问,他才道出实情。他拗不过连长,才同意战友把他护送回映秀疗伤。

战场断指,不下火线,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可歌可泣!这就是我们的官兵,我们的英雄!

这些“80后”年轻军人的思想境界和战斗精神,曾引起过我们的疑虑。然而,事实证明,祖国和人民的召唤瞬间就把他们的心照亮,战地烽火瞬间就把他们的心点燃!这就是延续着红色血脉的人民子弟兵,这就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当生死大救援成为永恒回忆,被子弟兵成功营救的幸存者在洁白的病房中醒来寻找救命恩人时,这些为了抢救人民生命不惧艰险、不惜牺牲的年轻军人,却以这样的语言回答人们的感恩之情、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我不知道救了谁,但我知道为了谁!

这是真正的英雄的语言,这是真正的英雄的境界和胸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