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旅:删除“应急”二字后,使命就是“备战打仗”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汪学潮 张志伟 等责任编辑:李丹妮
2018-06-28 02:10

紧急救护。师庆鹏、张铁梁摄

保障旅:删除“应急”二字意味着什么

——追踪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旅一名干部的工作脚步看联保部队职能任务转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通讯员 窦彦涛 刘国锋

观察背景

“每周一课”悄悄变了名字——

“维和保障案例”进入“讲武堂”

吃完晚饭,住在旅家属院的吴刚没有回家,而是跟很多家在外地的机关干部一样,径直回到办公楼。

到办公室后,他打开一本书边看边划重点,不时做批注。记者靠前一看,他读的是《战区联合战役指挥概论》。记者看了一下他办公室里的书报架,发现上面还有不少关于现代战争和军事变革方面的书籍。

“机关每周都要进行读书交流。以前读书交流活动在原分部机关叫‘每周一课’,现在改成‘讲武堂’了。党委明确要求,读书交流的内容必须跟‘武’字贴得紧!”吴刚说。

读书交流活动改名的背后,是旅职能任务的转型。上级明确,旅机关的职责是:专司主营备战打仗。读书交流活动改为“讲武堂”,就是从细节入手告诉官兵,要一心谋战,建设一切为了打仗的后勤。

“全体机关干部九楼集合进行读书交流!”楼道里响起了集合哨音。记者跟着吴刚走进会议室,只见电子显示屏上“讲武堂”三个大字格外醒目。

交流开始,这次走上讲台的是政工组干事张铁梁。张干事脸庞黝黑,两年前从马里执行维和任务归来,亲历过不少战场保障任务。

“去年上映的《中国蓝盔》,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维和故事。我随中国第三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前往国外执行了一年的维和任务,维和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和联勤保障部队担负的战役支援机动保障任务有些类似。下面,结合我在马里维和的经历,谈谈实战条件下的维和保障……”

台上,张铁梁娓娓道来;台下,战友们边听边记。带着硝烟味的实战保障经历,既有经验总结也有短板查找。近一个小时的交流结束后,大家仍意犹未尽。张铁梁又跟战友们讨论了机动保障的自身防卫等热点问题。

旁听完“讲武堂”授课,记者随吴刚漫步营区,看到最多的是“随时准备保障打仗”的标语。“这些标语营造备战打仗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警示官兵一切工作向专司主营聚焦。”吴刚说。

跟吴刚回到办公室不久,几名年轻的机关干部主动来找他。原来他们听了张铁梁的体会交流,建议对前段时间拟定的支援机动保障预案进行适度修改。

灯光下,几个人着手对保障预案进行认真修订。从他们专心致志的眼神中,记者看到了“随时准备保障打仗”的氛围和追求。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