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娃从军记
武警湖南省总队永州支队机动中队特战排班长王喜,说话时常会眯着眼睛咧嘴笑,喜感十足,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很萌的绰号“喜娃”。
这个喜娃不简单。入伍7年,他多次与歹徒近身搏杀,立功无数,被评为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从普通一兵到特战尖兵,喜娃的从军故事平凡又传奇。
初心
王喜的父亲是名曾参过战的民兵。
小时候,喜娃是听着父亲讲述的战斗故事长大的: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踏着血迹继续冲锋;过雷区时,战士们用身体滚地雷开辟道路……
2005年,喜娃的家乡突发地震,子弟兵舍生忘死抗震救灾的场景,更加坚定他对军营的向往。
18岁那年,喜娃应征体检,因患静脉曲张与军营擦肩而过;19岁时,又因重感冒体检不合格,再次无缘穿上军装。
患了肝癌的父亲却一心希望儿子能够走进军营、保家卫国。2011年,父亲在弥留之际拉着喜娃的手说:“儿子,今年还要去验兵……”
第三次,20岁的喜娃从军梦圆。
蜕变
梦想,总是随着思想的前进而改变。
这一年,喜娃来到武警永州支队。新兵连第一课,长征途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永州道县“断肠明志”、慷慨就义的壮举,让喜娃久久不能平静。他开始思考:要当一个什么样的兵?
冬去春来,喜娃渐渐找到了方向。那就是:当一个好兵,当一个能打仗、打胜仗的精兵。
入伍时,喜娃比同批战友平均大了二三岁,加上文化底子薄,理解能力差,柔韧性、灵敏度也差了一大截,不管是学习还是训练,总比战友慢半拍,很多时候还拖班里的后腿。
山里娃不怕吃苦,喜娃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逼自己。
为了尽快提升军事素质,他每天比别人提前半小时起床,推迟半小时休息;单双杠,别人做8个,他咬牙坚持30个;射击训练,他在枪管吊上装满水的水壶……
就这样,喜娃奋力追赶,迎来蜕变。新训结业考核,他取得3个第一,被表彰为“训练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