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的青春接力呼唤法制化进程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辛夷责任编辑:杨红
2016-03-22 00:01

又到一年征兵季。有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营年年都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正是适龄青年依法服役的永续接力,才构成了捍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倚天长剑和负重脊梁。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出现明显变动、利益格局开始大幅调整、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的新形势下,和平麻痹的社会心理潜滋暗长,公民国防观念有所淡化,我们曾经有过的“从军热”渐次趋凉。扭转这种局面,需要从法制角度分析征兵工作存在的矛盾,从法规制度建设层面寻求开创新局的得力抓手。

比如强化国民血性精神培育,调动适龄青年爱国激情和历史担当,不应只是每年征兵季开始才紧锣密鼓地推动一下,而应成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常态。那么,由谁来负责阵地和渠道建设,怎样才能形成一个全社会参与、多渠道传播、常态化坚持的“依法服兵役光荣,拒不服兵役可耻,违反兵役法必究”的宣传告知和温馨提示氛围?比如落实兵役登记的完整覆盖,确保能在适龄青年升学、就业时对他们进行认真核验,是达成兵役制度公平正义、让良知和社会担当成为整个社会内在的法度和尊严的基础性工作。那么,怎样细化对异地入学求职、人户长期分离对象的走访调查与数据掌控?如何通过强化监督机制,完善公示制度,形成“有信必复、有告必查、有责必究”的受理回应体系?又如何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优待金增长机制、拓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渠道并健全其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等,需要从法制角度探寻解决征兵工作诸多矛盾的良策。为此,必须加快相关举措进入地方法规的调研进程,促成权利和义务的一致,开创自觉听从召唤、踊跃依法服役的稳定向好局面。

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为了父老乡亲的翻身求解放,视死如归,无怨无悔,所以才获得了老百姓的衷心爱戴和全力支持:“最后一碗米送去作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作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那时候的战争动员可能是比较粗放的,却几乎是一呼百应的,甚至有像董存瑞那样死缠硬磨非当兵不可的。现在的国防动员,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必须把人民对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诉求,变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国家意志,陶铸成一种社会自觉。“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最基本的治国理政方略,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从法规制度层面寻求开创新局的对策,人民军队的光荣传承就会像不竭江河的奔流,永远有朝气蓬勃的年轻梯队慷慨跟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