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好军医>>健康话题>>生活窍门 >>正文

军医讲堂:抑郁症是可控可治的精神障碍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全国健康心理专业委员会专家成员、261医院脑三科主任 李秀珍责任编辑:胡骏2014-12-19 08:40

    制图:邓方宇

开栏的话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越来越多的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抑郁、焦虑、愤怒等不良心理情绪的袭扰,甚至引发一些心理疾病。重视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敞开心扉,“话”解压力,驱散心理“雾霾”。本版即日起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专栏,邀请军队心理专家每期围绕一个心理健康话题,为大家讲解心理健康防护知识,敬请关注。

【专家介绍】 李秀珍,261医院脑三科主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督导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师。全国健康心理专业委员会专家成员,全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军心理卫生咨询和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精神心理专业工作近30年,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各类重性精神障碍有较丰富的治疗经验,尤其是运用精神分析、催眠及系统式家庭治疗技术对失眠、焦虑障碍的综合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取得很好的疗效。

人的一生中可能经历不同的生活事件。比如亲历危害自身或目睹危害他人安危的突发事件,在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中丧失亲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工作、家庭、婚恋和疾病等突变。这些生活事件都会让人产生抑郁情绪。这些抑郁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些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经过积极的心理干预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只有少部分人会发展为抑郁症。

抑郁症早期症状表现

医学上的“抑郁症”是一种由生物学、社会性及心理因素共同引起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抑郁症早期症状主要表现在身体状况、情绪状态、思考混乱、行为变化、人际关系变化和个性变化等方面。

身体状况,包括食欲不振、睡眠品质低下、颈肩僵硬酸痛、食不下咽、容易掉发、忽瘦忽胖、无法从睡眠状态清醒过来、持续头痛等。抑郁造成食欲不振后,体重自然而然随之下降。有不少抑郁症患者会异常关心自身的疾病,总觉得全身倦怠乏力,头部感觉很重,还会出现昏眩、心悸、疲倦、手部麻痹、肩膀酸痛、恶心等症状。 

情绪状态,包括心情沮丧、焦虑暴躁,心神不宁、脑中充塞负面想法、沉浸于无力感、萎靡不振。许多抑郁症患者上午的情绪特别恶劣。根据所谓“时间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健康人体的“肾上腺皮脂素”(专责处理压力的荷尔蒙)的分泌早晨最旺盛,傍晚最低落。然而,许多抑郁症患者会丧失这种规律。

思考混乱,包括逐渐丧失思考能力、逐渐丧失注意力、思考完全停止、犹豫不前、难以抉择、容易健忘、觉得自己好像不是自己等。抑郁症患者自我评价低,经常自责,做任何事情都认为“一定会失败”、都觉得是自己的责任等。 

行为变化,包括平时参加的活动明显减少,原来喜欢的活动不再参加。在自己家中时喜欢紧闭房门,一个人独处,有的连窗帘都会拉上,一般抑郁症患者讨厌明亮的气氛、明亮的场所,害怕与人群接触。有时陷入抑郁,全身上下就仿佛绑上了大石头一般,稍微移动都觉得痛苦。

人际关系变化,包括不想和他人交谈、无法信任亲朋好友、与大伙儿格格不入、把自己的问题归咎给别人等。抑郁症患者大多不想和人会面,有时虽然也想和某人共处,但是却害怕被拒绝。由于对他人变得极度敏感,于是也特别难以忍受他人不经意说出的敏感言词。

个性变化,包括不达完美便耿耿于怀、常为小事动怒、无法表达本身情绪、眼里只有“出人头地”。陷入抑郁的人,或许就像是那些总是全力以赴、无时无刻都提醒自己“加油、加油”的运动选手。这些人的能量已经几乎见底,却仍不断强迫自己。猛然惊觉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抑郁状态。

抑郁症有哪些危害

抑郁症可显著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最重要的是,抑郁症使自杀、自伤甚至杀人的危险性增高。据调查统计,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15-25%抑郁症患者最终导致自杀。

自杀是有意识的以结束自己生命为目的的行为,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导致抑郁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的自杀率目前为22.2/10万人。和抑郁症有关者占自杀的40-70%左右。

如果只是想到自杀,没有任何行为,这种情况称为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的患者常常陷入生与死的极度矛盾状态中。

如果患者不仅有自杀念头,且已尝试着采取自杀行动,但未造成患者死亡的后果,临床上称为自杀未遂。出现自杀未遂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应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如果患者采取自杀行动,且后果业已导致当事人死亡,则临床上称为成功自杀。有自杀未遂历史,特别是有多次自杀未遂历史的个体再次自杀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对此类患者应特别注意,同时也应让亲属知情。

除了自杀倾向外,抑郁症患者也可能出现杀人行为,主要分为以下3种情况:

一是“扩大性自杀”。有些抑郁症患者在病情严重时情绪极度低落,出现强烈的自杀念头。在自杀之前,常从同情与怜悯的角度出发,考虑自己死后,亲人会遭遇更大的不幸与痛苦。所以在自杀前常常先杀死自己的配偶或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然后自杀。这种行为在医学上称作“扩大性自杀”,也称“怜悯性杀亲”。

二是“曲线自杀”也称“间接自杀”。有些抑郁症患者情绪严重低落,丧失生念。但由于家人防范较严,屡次自杀均未成功,或者由于胆怯而自杀失败,于是想到杀害他人后肯定会被司法部门处以极刑,从而能达到自杀的目的。患者会认为这种方式万无一失,可以不受阻挠,顺利达到自己一死了之的目的。患者为此会出人意料地杀害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患者杀人后常立即投案自首,要求一死。这种情况称为“曲线自杀”。

三是有些抑郁症患者心情极度烦躁,在遇到重大精神刺激时会出现恶劣情绪的强烈暴发,没有明确动机而去冲动伤害他人。也有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在意识朦胧、幻觉与妄想等精神病理状态下出现杀人行为。

如何加强抑郁症的治疗

怀疑抑郁症时,应及时到专科医院由精神科医生诊治,目前诊断抑郁症的标准不一,但核心症状是基本一致的。如中国的诊断分类标准是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几项: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有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抑郁症目前主要依靠药物、心理及仪器设备(无抽搐电休克、经颅磁刺激等)治疗。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症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

因为抑郁症为高复发性疾病,抗抑郁药物的治疗策略目前倡导全程治疗。抑郁的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恢复期(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3期,前两期治疗至少4-6个月,原则上到达治疗量后,维持剂量不变。维持期治疗的时间,一般至少2-3年,多次复发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

心理治疗一般不单独选用,除非是较轻的抑郁。若选单一心理治疗,则需要在临床医生监测之下。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用心理治疗:①患者自愿首选心理治疗或坚决排斥躯体治疗者;②有明显抗抑郁药的使用禁忌;③有明显的心理社会源导致抑郁的证据。如果心理治疗6周后无疗效,或12周后症状缓解不完全,则建议联用药物治疗。

总之,抑郁症发生率较高、复发率高,但可控可治,应提高认识,积极防治,降低其对个体及社会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