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医院空降医疗队:会跳伞的白衣天使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空军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07-08 09:35

 

空降兵中,他们懂医术,能救死扶伤。

医务人员中,他们会跳伞,能从天而降。

作为全军唯一一支以空降空投方式垂直进入救援地域的医疗力量,被纳入国家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体系的一支队伍,空军第457医院空降医疗队建设的特点在于平时即战时,战时即平时。所以,他们训练与实战最为贴近。

炎炎夏日,大别山纵深地带,一场卫勤综合保障演练悄然打响。

云天上,大型运输机呼啸掠过,各类医疗器械装备大中小件飘然而下;田野里,医护人员同机空降着陆后,迅速开设医疗救护所,急救手术、危重急救护理、ⅹ线诊断、战救药材供应、分类后送等野战救护工作陆续展开……

执行演练任务的是空军第457医院空降医疗队。硝烟弥漫中,记者走进空降卫勤演练现场,走进这支全军唯一以空降空投方式垂直进入救援地域的空降医疗队,探寻一支医疗力量由地面到从天而降的跃升历程。

从“市场”向“战场”转进

“兹申请参加跳伞,当一名合格的空降医疗队员……申请人:陈少辉”

纸,洁白;话,朴实。

刚分到空军第457医院,医生陈少辉就要走进空降训练场。他也曾心生犹豫。

博士毕业,年龄已三十有四岁,从体质上讲已过了最佳跳伞期;作为临床医生,常与手术刀相伴,手的灵巧显得犹为珍贵,而跳伞是一项高风险课目,闪腰、扭脚、伤手等是家常便饭,弄不好,自己的主刀医生梦就会因偶然的严重骨折而受挫。

“是啊,空降医疗队的组建,对医护人员来说确实是个两难选择。”医院政委崔保田扳着指头谈起医疗队成立之初的尴尬:人员挑选难,医疗队需要体质、医术双全的人员,而当时医院刚由中心医院转隶为队属医院,编制只有140多人,而空降医疗队需要60人,除去年龄、专业技术结构受限的医护人员,几乎没有多余的人选;训练,除了医学业务,必须会跳伞,对于缺少军事训练的医生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空降医疗队成立后没有专项经费,每年至少要进行2-3次相当规模的训练和保障,物资器材消耗也大,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

“千难万难,破除利益藩篱就不难!”医院党委果断决策:军队医院首先姓“军”,必须从“市场”向“战场”转进。为此,他们打出一套组合拳——

——传统教育熏陶。空降兵是一支从上甘岭打出来的英雄部队,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英模群体,传统教育资源十分厚重。医院党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批组织医护人员参观空降兵军史馆,“黄继光英雄连”、“上甘岭特功八连”等知名连队荣誉室,邀请柴云振、崔建功等英模代表到医院作报告、讲传统,开展“与英雄对话、与先烈对照、与先进对比”等活动,在厚重的传统文化熏陶中,夯实医护人员“以空降兵为荣”的思想根基。

——廊清思想迷雾。着眼坚定理想信念、聚焦能打胜仗、纯洁职业道德,针对盯着“市场”多了、瞄着“战场”少了,“盯着效益多了,想着战斗力少了”等不良现象,广泛开展“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等讨论辨析,使医护人员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纠偏正向,在多源的思想交锋中凝聚共识,始终牢记“姓军为兵”的宗旨。

——自我价值激励。他们从“未来空降作战,谁来拯救战士的生命”这个主题着手,讲清空降医疗队的地位作用、讲清工作职责、讲清组织信任、讲清部队期望,营造了的“执行任务受尊敬,医疗队员最光荣”的浓厚氛围;设计具有医院特色的卡片,组织医护人员统一佩戴,引导他们时刻牢记自己身份,不断激发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

持续有力的教育,实现了心的联动。如今,医院无论是博士、硕士,进了空降医疗队就主动当好一名空降战士。像许多医护人员一样,陈少辉也自愿提交了申请书。如今,经过45次跳伞、3次重大演训任务的磨练,他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地医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