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元”向“合成”跃升
一架架战鹰划破云层,瞬间,蓝天白云间闪现一朵朵伞花……
空降医疗队又一次出征了。
空中降下“救护所”,“拉得出、降得下、展得开、救的好”,是空降医疗队区别于其他野战医疗队所特有的“名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进行了不间断的探索:
凌晨6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划破了黎明的宁静:命令你部空降医疗队于今日8时前到达某机场执行任务!
“立即启动2号预案!”队长明平静一声令下,一辆辆汽车如离弦之箭,驰向目的地。仅仅25分钟,他们就准时抵达。
这是该队快速应急出动的一幕。空降医疗队不但详细制定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还坚持每半月组织一次战备叠伞、每月组织一次物资器材捆绑、每季度组织一次紧急拉动,使预案与实战实现无缝对接。
战鹰呼啸掠过云层。刹时,各类物资器械大中小件脱离机舱,60名医疗人员紧随其后跳出舱门,天空中顿时绽放开多多白色的伞花。刚一着陆,他们便搜寻收拢物资、搭建野战帐篷、组装医疗器械……30分钟后,一个简易野战救护所在空降场一侧平地拔地而起,分类后送、急救手术、危重急救护理、ⅹ线诊断、战救药材供应等野战救护所一线展开……
这是医疗队开设野战救护所的一幕。战场快速垂直进入、不受地理障碍限制,这是空降医疗队独有的优势。医疗队着眼担负的使命任务,自主研制出适合捆绑多类医疗器械的空投平台,开启了“野战医院”伴随空运空投的新篇章。
演兵场上,硝烟滚滚、炮声阵阵,不时有伤员送到野战救护所。一名空降着陆时不慎骨折的“伤员”,医护人员对他进行腿部验伤分类,发现左大腿中段异常活动,诊断为左股骨干骨折,骨科专家李振宇随即对他的骨折处进行夹板固定。
一名颅内血肿“伤员”病情严重,生命垂危,护士长张弋迅速利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通过军队内部网络,将“伤员”的具体病历、医学图像等资料传给后方总医院,请求专家指导诊断。3分钟后,总医院有关专家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传回救护所,使“伤员”得到了及时的抢救。
一名生命体征正在消失的“重伤员”,迅即,一架医疗运输直升机降落在指定的位置,医护人员迅速将“重伤员”抬上飞机。30分钟后,直升机平稳降落到地面,“重伤员”被挽回生命……
这是医疗队展开医疗救护的一幕。为了实现“小病能诊治,大病能后送”的野战救护目标,他们先后摸索出远程会诊、垂直后送等多种办法抢救伤员,使伤病员的救治、后送实现了全面提速。
“空降兵,作为一支高度机动的武装力量,每次执行作战任务,都会有新的问题发生,都会有不可预知的情况出现。”医院院长马恩平说:“只有紧贴战场前沿探求,卫勤保障才焕发新活力。”
精密医疗器械空运空投有着安全要求。比如,氧气瓶空运空投易发生爆炸;B超机、麻醉机等仪器空投就会破损;血浆对“生存”环境要求甚高,空运空投过程难以保存。而这些仪器,恰恰又是开设野战救护所的必须品。为此,他们主动与空降兵研究所联合,对精密医疗器械空运空投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先后革新野战制氧机、麻醉机、五级减震运血箱等适合空运空投的医疗器械10多件,开启了“野战医院”伴随空运空投的新篇章。
医疗器材收拢集结慢,他们探寻模块化组装、开启定位搜寻;救治伤员环境差,他们打造某型空投型医疗救护系统……
春华秋实。空降医疗队从最初的抽组,到单兵伞降,再到人装分离空降展开救治,发展到今天人装同机同降执行应急卫勤保障任务。期间,遇到了不少困难、经历了不少挫折,他们一一化解,先后革新现代卫勤保障战法训法13套,获得军队科技进步成果奖21项。
目前,空降医疗队初步实现了高度机动化、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急救多样化,锻造了“全时空出击、全疆域能降、全天候保障、全方位救援”的特殊本领。空隆医疗队成立以来先后10多次参加重大演习,41次进入等级战备,次次圆满完成任务,2012年又被纳入国家应急医学救援力量体系,已经真正成为国家和军队一支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合格战略战役卫勤支援保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