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红,第二炮兵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潜心钻研经典理论,重视“扶阳”法则的运用,尤其对“附子”等药的应用上,通过反复自身尝试、摸索出其中规律,使疗效明显提升,屡克顽疾。注重整体调理,心身并治,治养结合,平衡阴阳,治病必求于本,以使终身受益。
擅长医治疑难杂证,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慢性胃肠病、咳喘病、风湿病及免疫性疾病。及顽固性头痛、头晕、失眠、抑郁、心悸、胸闷、便秘、肥胖等。对牛皮癣、白癜风、痤疮、皮疹及某些妇儿五官科疾病亦疗效明显。近几年重视中医科普宣传,常作为专家应邀参加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科普宣教。
虚不受补,针对5类人
虚不受补,通常是指患有虚证的人,用了补剂以后,不能耐受,出现上火症状或其他不良反应等,不仅达不到补虚的作用,反而感觉更不舒服。
究竟哪些人虚不受补呢?第二炮兵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郭志红介绍说,归纳起来,有5类人:
一是阴虚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人的体质有着很大的不同,所采用的防病治病的手段就应具备不同的针对性。中医首先把人分成了不同的体质类型,其中有一种偏于阴虚体质的人最容易虚不受补。因为,阴虚的人是由于体内阴精缺少,相对来讲阳气就显得偏多,阳属热。因此,这种类型的人很容易上火,稍微用点补药,就会上火,所以称之为虚不受补。
这里实际上是一个概念搞错了,通常人们所说的补是指的用温补的方法,所用的药也常常是温性的补药。正确的补应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分别不同情况的不同补法,用药也有凉补、温补等不同。同时即使是补阴,或者即使是补阳,仍然有个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问题。所以,《黄帝内经》曰:“不别阴阳,开口动手便错。”
比如,临床上遇到一些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服些中药就容易上火,被认为是虚不受补,症状迟迟未能改善。其以往所服方剂用药常常偏于温补,而此类患者脉证中都有一些阴虚的信号,比如体型偏瘦,脉搏较细,口干,眼干,睡眠差等。经仔细辨证后采用和阴兼疏通的中药汤剂,病情就会较快好转。
但是,另有一种治法,非常可取,即卢崇汉先生倡行的扶阳理路,按照阳主阴从的关系,阴虚证实际上也存在本质上的阳不足,采用扶阳的方法治疗,只要配伍得当,用法合理,不仅疗效高,还可以引火归元,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这种治法,疾病去除得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