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体弱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体质虚弱之人,往往也易虚不受补。因为体虚之人身体各种机能常常偏弱,整体代谢能力也是低水平状态,补药稍多即不耐受。日常人们所用的补品,容易偏多偏热,体弱之人非常脆弱,也非常敏感,用药稍过则不能耐受,出现胸闷、胃堵、头晕、心悸等现象。古人云:王道之药无近功,便是针对此种情况。王道之药通常指的是作用柔和的药(霸道之药通常指的是作用猛烈的药),娇弱之人用药也务必柔和体贴,虽然眼下效果并不明显,但是长期坚持服用必有很好的功效。
另外,体弱之人,多是指先天之本----肾虚,后天之本----脾虚。尤其是后天之本更加重要,因为先天不足之人,后天可以补充,如后天之本----脾胃虚弱,那么,后天补充先天的机会就大打折扣了。况且,如果存在脾弱虚弱,很容易出现脾胃呆滞,进食、进补均会出现中焦堵塞现象,中焦枢纽不通,上下左右气机均会受阻,故虚不受补就很容易发生了。因此,脾胃虚弱之人,无论食补药补都要和缓进行,有的对于医师所开的又有效又容易上火的中药汤剂,不妨试试一剂药分二三日或多日服下;如果有条件可以配成丸剂或者膏滋剂等剂型,使得药物缓慢发挥作用,这样就容易达到目的了。
三是肝郁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肝郁之人虚不受补的情况最为多见。肝郁通俗讲就是情绪不畅。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就会出现肝郁气滞,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等。同时由于心主神志,绪也常与心有关,故心火与肝火常常是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以致出现心肝火旺等表现。这些人由于体内蕴藏着郁火,所以,稍用补品,就会使得郁火燃烧,而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
往往身体不好的人,容易有心烦及不良情绪的存在。所以,如果只注意到体弱的一面,而未注意到情绪郁滞的一面,只是一味地应用补品,就一定不会起到好的效果。通常是刚服药时感觉不错有精神了,再服下去就会不舒服,出现胸闷、腹胀、不愿进食以及一些上火症状。因此中医用补剂时非常强调要兼用疏通的药物,才会使得补而不腻,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是痰湿阻滞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同样的道理,只要体内有郁滞的人都容易虚不受补。痰湿之人,体内痰浊胶着,阻气伤阳,也很容易出现虚的情况。这时候如果不先清理痰浊郁滞,单纯地应用补品,就会加重痰浊的郁滞,不会起到好的效果,也会出现越补越不舒服。常看到有的患者用了很大量的党参黄芪,却感觉更加乏力。一看舌象只见舌苔厚腻无比,这样再补下去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导致原有病变加重等,这样的例子常能见到。故一定要先将体内痰注充分清理干净,之后才好谈补;况且,很多人将体内痰浊湿气清理干净之后,会感觉身体轻快,体内增强,也就达到补的目的了。故一定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分清状况,予以针对性治疗。一味盲目进补,只能加重病情,使得今后的治疗恢复都更加困难。
五是瘀血阻滞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瘀血阻滞之人也容易虚不受补。瘀血日久,血中郁热日深,如果进补,有的就会有出血的情况。如果出血在小血管,如牙齿、皮肤尚无大碍;但是当大的血管,如肾脏、脑血管,出现尿血、脑出血等问题就严重了。尤其是老年人,患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血管功能薄弱,最容易出现问题。必须平日注意应用疏通血管、改善血管机能的药物,包括中药或西药,使得血液浓黏凝状态得到改善。如果需要用中药补剂,一定要同时加用疏通气血的药物,方可达到好的效果。
临床上,如果不是什么重症,又没有其他原因,在服用中药的同时,没有其他原因身体仍然不断出现状况,比如一再出现心脏症状发作或者脑血管意外发生,就有可能与应用补药过多有关。应该重新仔细调整方剂,防止问题恶化,因为补药很容易加生壅堵现象。补和通是两种不同的法则,自古以来,就有医者受用补药,以为稳妥;有的是投病人所好,没有认真体察患者的脉证,结果导致弊端甚多。因此,用通用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以通为主还是以补为主,几分通几分补一定要权衡清楚,方能做到不误病情,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