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最坚韧的骨”--记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卢世璧

来源:新华社作者:王宾责任编辑:柴潇
2017-05-26 14:56

“搞科研,别想一次抱个金娃娃”--只为打造最坚韧的骨

作为一名医生,需要怎样面对病患?“一名医生不仅应是技术高明的大夫,更应该是把临床和研究结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

在卢世璧看来,一个小小的骨关节牵动的,是一位患者、一个家庭的生活与命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骨关节坏死是中国骨科医生最头疼的难题。当时,西方国家率先研制出了人工关节来替换坏死的关节,而中国的治疗还只能限于关节成形术。这种技术固然能暂时祛除病痛,却只能让骨关节处于游离状态,“残忍地”让患者无法正常走路、活动,落下终身残疾。

“一定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人工关节!”卢世璧把目光投向了世界人工关节技术前沿。

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想攻克中国骨科界的“珠穆朗玛峰”,怎么办?没有资料,没有图纸,卢世璧硬是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靠着当时国内仅有的一些外文医学杂志上的骨关节图片,用木头刻出了第一个人工关节模型。

“那时候我们也不会画图,拿着木头模子再找人做工业制图,然后再灌注、浇筑、锻造。”和卢世璧一起工作的王继芳教授打趣地说,咱们研制人工关节让自己练就了“铜头橡皮肚子飞毛腿”--工厂从不留吃饭,出门只能靠公共汽车和走路,最重要的是不能怕碰钉子,“跟厂家说一遍说不通,就说三遍五遍十遍。搞科研,别想一次抱个金娃娃。”

有了人工关节,还要确保关节插入骨髓后不能松动,以保持负重和屈曲的功能,这就需要骨水泥。但若技术不过关、操作不当,骨水泥可能在术中造成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卢世璧和同事们清楚,必须确保骨水泥材料的安全性万无一失。

卢世璧叮嘱同事们:“医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要精益求精。”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手术室里,所有人屏气凝神,中国首例腕关节置换手术正在进行。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通过精度极高的操作,人工关节在骨水泥帮助下成功固定在骨髓腔内。缝合顺利,排异反应也未出现……

卢世璧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对一个中国骨关节损伤患者而言:划时代的革命到来了!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卢世璧创新攻坚的步伐并未因荣誉而自满、停滞不前。攻克异体神经移植临床手术排异性难题、首创将记忆合金引入脊柱外科为患者治愈病痛……

卢世璧用知识分子的锐意创新精神,为国家医学创新、护佑人民健康撑起“顶梁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