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吃药” 警惕吃出药物性肝损伤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戴欣责任编辑:郝思嘉
2017-07-27 14:29

重视药物性肝损伤 小心身边的隐形杀手

7月28日,是第七个世界肝炎日,本次肝炎日的主题为“ELIMINATE HEPATITIS”(消除肝炎),旨在呼吁社会各界通过努力,进一步推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的防控目标。

我国是世界上肝炎严重流行区之一。由于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以及输血管理的加强和有效抗乙肝、丙肝(尤其是丙肝,现在小分子药物治疗的患者治愈率达到90%以上)病毒药物的使用,我国肝病患者的肝脏疾病谱正悄然发生变化,乙肝、丙肝的感染率逐年下降,而我国非感染性肝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是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药物肝损伤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避免?我们采访了解放军第302医院非感染性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邹正升。

邹主任表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发生率约10%)甚至死亡。在美国:DILI是急性肝衰竭(ALF)的首要病因(超过其他病因总和),一旦发展为ALF病死率可达75%。DILI中有10-15%可能进展为重症,6%病死或肝移植,约20%可发展为慢性化,从而进展为肝硬化。DILI迄今仍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治疗手段。

在已上市应用的药物中,有1100种以上具有潜在的肝毒性。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或草药和膳食补充剂作为DILI的病因在全球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临床药物种类繁多,人群用药不规范且较为随意,加上医务人员和公众对药物安全性问题和DILI的认知尚不够,因此DILI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

因为90%的药物需要在肝脏中代谢,所以肝脏成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场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DILI已经上升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因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代谢的“化学加工厂”,因此也是药物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临床上DILI屡见不鲜,重视和规范药品的使用,走出中药和保健药物无毒的误区,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降低DILI的发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性肝损伤患病人数逐年增长,未来形势不容乐观

药物性肝损伤因其发生范围广,预测性差,且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因此药物性肝损伤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药物可以引起各种各样的肝损伤,临床上基于受损靶细胞,可将其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以及肝血管损伤型。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手段,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往往依靠用药史和除外其他原因(如各种病毒性肝炎)等引起的肝损伤,必要时需行肝活检病理检查。绝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其主要治疗包括停用可疑药物,根据情况使用保肝、降酶、退黄等药物,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等重症患者必要时可考虑紧急肝移植。

药物的“过度使用”、减肥、保健、美容的时尚风行,加之食品添加剂和环境污染,人类正暴露于大量的化学物质威胁中,这也正是使药物性肝损伤呈逐年增多趋势的原因。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及安全性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医学界及药物监管部门的关注。研究显示超过1100种的药物和草药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所致的肝脏损害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0%。通过对解放军第302医院2002年至2013年11年3000余例次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住院情况分析发现,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住院人数无论其绝对数量(从2002年100例左右至2013年超过1000例)和其在总的肝病构成比例(从2002年1.4%升至2013年约3%,上升1.4倍)均呈上升趋势,药物性肝损伤目前已成为我国常见肝病(包括慢性肝病)的原因之一。

中老年是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发人群

随着我国社会和人口日趋老龄化,患病人数不断扩大,用药机会随之不断增多,甚至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药物的联合使用容易出现药物间相互作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逐渐下降,肝脏血流量减少,使得药物在肝内代谢速度减慢,从而导致药物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延长,因此增加了中老年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多项研究显示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人群中均以中老年人居多。从我院近11年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40-49岁年龄段为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高峰,40岁以上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占62.06%。对于中老年人,我们建议在用药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本身存在慢性肝病的患者,其用药则更应谨慎重,切忌自行盲目服药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