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洋下乡” 培养“洋大夫”——“中国智慧”助力非洲社区医疗建设

来源:新华社作者:丁宜责任编辑:柴潇
2017-09-14 16:10

在非洲农村泥泞的土路上、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与世隔绝的偏僻村庄里……在世界上最艰苦、最需要医疗救助的地方,活跃着一批来自中国的医护工作者。

白衣天使们医疗下乡、救死扶伤,带去抗击传染病的中国“救命药”,培养非洲版“赤脚医生”,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促进当地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

打造“不走的队伍”

“非洲乡亲们看到我们都惊呆了!”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杨坤清楚记得,村民看到中国医生“从天而降”时的惊诧眼神。

今年雨季,杨坤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下乡时赶上大雨,道路泥泞。他中途弃车,徒步1小时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入户随访诊疗。

“在非洲工作,就是要到百姓中间去!”杨坤反复对记者说。他所在的项目只有两三名中方专家、7名当地人,却要覆盖当地18个区域、100多个村落的10万人口。

杨坤说,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把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在抗击血吸虫病方面的经验推广到非洲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培训当地医务工作者,打造一支相对专业的本土医疗队伍,成为重中之重。

“沟通是个技术活,”他告诉记者,一到当地,团队成员立即拜会当地政府官员,从部长、省长,到市长、村长,抓紧一切机会宣传推介援助计划和项目。

为了让当地人尽快掌握技能,中方专家与当地医疗技术人员一同下乡,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效果相当明显,团队里很多当地人的专业能力明显提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认为,结合非洲社区工作,帮助当地基层培训公共卫生人员,打造“永远不走的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百姓。

周晓农负责的首个中外多边抗疟合作项目正在坦桑尼亚进行。坦桑尼亚伊法卡拉卫生研究所所长马桑贾说:“这个项目培养了一批基层卫生工作者,确保当地防治疟疾能力的可持续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