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共和国共奋进”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丨“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永远与党和人民肝胆相照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柴潇
2019-04-12 09:39

4月9日下午,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健康委共同主办的“我与共和国共奋进”上海市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报告会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慧琳,副市长宗明会见报告团成员,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陈树林政委报告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广泛开展英雄模范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市委宣传部今年将陆续举行“我与共和国共奋进”上海市先进典型事迹系列报告会,讲好共和国发展壮大故事,讲好英雄模范奋斗圆梦故事,讲好新时代改革创新故事,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大力弘扬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首场报告会呈现了吴孟超等7位先进模范在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教书育人等领域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崇高精神和家国情怀。

来自全市的医务工作者代表、高校青年学生代表、各区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及社会各界代表约800人参加了报告会,学校政治工作处邱志方副主任和58名学员参加报告会。据悉,主办方将在相关网络平台播放报告会实况,并将实况内容配送至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一步在全市营造学习先进,矢志奋斗的良好氛围。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陈树林

医院政委陈树林讲述了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的故事,题为《永远与党和人民肝胆相照》。

 

永远与党和人民肝胆相照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吴孟超

演讲者: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陈树林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们医院的吴孟超院士就是全国医疗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面旗帜始终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感召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为一名医学大家,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他是我军一级英模,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11年被中宣部树为全国重大典型。

从去年到今年,吴老又两次成为舆论热点:一次是去年7月,央视“朗读者”节目对他的访谈,令主持人董卿当场落泪,感动了亿万电视观众;另一次是今年1月,他响应党中央号召,带头执行新出台的院士退休政策,为高级别科技干部作出了表率。

当下明星炒作层出不穷,为什么年近百岁的吴孟超能屡次刷屏、登榜热搜?我想,是因为在这个快餐时代,吴老能带给大家那种久违的高山仰止般地景仰——我们为他创造的成就而惊叹,因他做出的事迹而折服,被他高尚的情怀而感动。

纵观吴孟超传奇般地人生,通过与吴老近距离一起工作,我感到,他创造奇迹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他无比忠诚的政治信仰、崇高无私的人生追求和永不懈怠的精神气概。

◆吴孟超一生明大德,始终坚定许党报国的赤子初心

在吴老军装的左胸前,一直佩戴着一枚鲜红的党员徽章——这份忠诚,源于他少年时的红色记忆。

1927年,5岁的吴孟超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在当地中学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主动把聚餐费捐回国内给共产党,不久后竟收到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这封电报像烧红的烙铁一样,在他年少的心里烙上了红色印记。

“回国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抱着这个愿望,1940年春,吴孟超踏上回国之途。由于战争封锁到不了延安,他只好回国后先求学,考取了当时的同济医学院。

1949年解放后,由于归国华侨背景,吴孟超先后递交了19次入党申请书,直到1956年才如愿入党。从此,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他对党的信仰都没有丝毫动摇。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域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当时,一位国外专家看到吴孟超他们简陋的研究环境后说到:“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30年!”吴孟超听后,愤然写下了“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大字,立志将自己的奋斗方向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

当时,我国医学界一向视肝脏外科为“生命禁区”。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1957年,吴孟超等“三人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中国医生从此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1960年,他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完成世界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一步步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吴孟超说:“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是宣过誓的,宣了誓,就要信守这个诺言;宣了誓,就要为党分忧解难。”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他夜以继日奋战在临床一线;2003年抗击“非典”,他日夜坐镇发热门诊;2008年汶川地震后,87岁的吴孟超要求带医疗队赶赴一线,因年事已高组织没批准,他就为前线进行网络会诊,又以吴孟超基金会的名义为灾区捐赠了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吴孟超始终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今年97岁的吴老,只要身体允许,就坚持每周亲上两三台手术。有时候医院怕他太劳累,建议取消他的门诊,他都拒不同意。

吴老常说:“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这句简简单单的话,他确实践行了一辈子。

◆吴孟超一生守公德,始终坚守济世苍生的医者仁心

有人说,医患关系淡漠的原因之一,就是少数医者“怕担责”。然而吴孟超不同,他专收走投无路的重症病人。怀着如此大爱,他完成了一例又一例教科书般的经典手术。

1975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像孕妇一样的大肚子前来求诊,经过12个小时手术,吴孟超大汗淋漓地给他切下一个重达18公斤的瘤子,是当时世界上切除的最大肝血管瘤。

中肝叶处于肝脏的“心脏”,被盘根错节的大小血管所包绕,向来被外科医生称为“禁区中的禁区”。2004年,湖北女大学生王甜甜在中肝叶长了巨大的血管瘤,被多家医院拒收。直到找到吴孟超后,手术做了整整10多个小时,才把足有排球大的瘤子切下来。去年在央视“朗读者”节目现场,已步入婚姻殿堂的甜甜一见到吴老,眼里就泛起了泪花。

从医75年来,吴孟超救治了16000多名患者。尽管这已是天文数字,他却常感慨地说:“我老了,能工作的时间不多了,更要争分夺秒了!”

2017年春,“时代楷模”获得者、“不忘初心的好民警”陈清洲查出肝癌。吴孟超当即表态:“这样的人民公仆要得到好报!” 当时96岁的吴老亲自主刀,为陈清洲切除了巨大肿瘤和门静脉癌栓。

在吴孟超看来,“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做完检查,他会帮病人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把鞋子放好;每个大年初一,他会握住每位住院病人的手道一声:“新年好!”

吴老说,医院是治病救人的,怎么能想着从病人身上捞钱?为此,他给本院医生定了不少规矩:如果B超能诊断清楚,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核磁;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用高档抗生素;手术如果能手工缝合,就尽量不要用吻合器……

今天,“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医患关系不断改善,为什么“吴孟超”这个名字更能凝聚起大众的舆论认同?有时候,看着身边银发苍苍、待患如亲的吴老,我明白了——在他的身上,能看到中国医疗界的良心!

◆吴孟超一生讲美德,始终胸怀奋斗不息的壮志雄心

早在10年前,就有人劝吴孟超,您早就功成名就了,也该享享清福了,整天上手术台,万一有个闪失,别影响了一辈子声誉。吴老却笑着说,“我不就是一个吴孟超嘛,名誉,那算啥?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大家都觉得这已是吴孟超的事业顶峰,但他并未停懈,将国家和军队奖励的600万元全部捐出后,又联合了6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时至今日,由这个建议案促成建设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已屹立在上海安亭,成为了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迈入新时代,年近百岁的吴老依然满怀冲劲、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他围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十九大报告内容为全院人员作辅导解读。去年8月,他96岁生日前一周,还为病人切下10公分大的肝肿瘤。今年1月,吴老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光荣退休了,但他仍然放不下手术刀。他说:“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各位领导、同志们,这就是与党和人民肝胆相照的吴孟超院士。最后,我想以一段对吴老的颁奖词结束我的汇报:一颗心,许党报国,一双手,济世苍生。呕心沥血,创建肝胆外科;鞠躬尽瘁,献身医学事业。德技双馨照亮坦荡襟怀,年近百岁续写医者传奇!

谢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