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有感:血战到底终赢最后胜利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旗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5-07-08 03:30

这是一段浴血奋战的民族记忆——

我们在这里触摸英雄脉搏

她没有留下多少遗物,留下的只是一个母亲模糊的背影。“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这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一句名言。或许,一个农村妇女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她的丈夫和5个儿子却因为抗击日军永远长眠在这片土地上。她就是被誉为“英雄母亲”的邓玉芬。同样令人感慨的还有王老汉父子4人同时参军入伍的事迹。数十年过去了,王老汉和儿子们的名字已无从得知,唯一留下的就是那张弥足珍贵的集体参军照。凝视着邓妈妈的雕像,再看王老汉持枪的照片,人们心中不由升腾出一股力量,这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热血膨胀的能量,这是中华民族绝不屈服的呐喊。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感天动地的故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罗存康看来,“用热血写就的抗战史应该是有温度的,此次展览,就是要让观众们从冰冷的文物中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情感”。他告诉记者,通过英雄人物的12封家书、56个感人至深的故事、56件内容丰富的图表以及近2000个英烈名录,将宏观的抗战史分解成微观的个体史,可以由点及面,展现出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且看一封特殊的抗议书。1931年,因抗议日本侵占东北而被捕入狱的中国留日学生苟吉堂,出狱后在洗脸毛巾上写下抗议书,其中写道:“既无能捍卫国家,又不能急赴国难,为军人最大耻辱”。再来看一封邀请信,14年后的1945年9月9日,已是第3方面军副参谋长的苟吉堂,手持邀请信、佩戴胸标在南京参加了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终雪前耻!

且看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参加淞沪会战前写给妻子赵志学的信:“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在家书寄出后的第4天,将军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和他一样,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7岁,留给妻女的只有11封家书,其中写道:“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只有拜托你替我多亲吻女儿了。”

且看那首次展出的灯柜遗书,这是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写给妻儿的书信,“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傅常出征后,妻子请工匠把这封家书刻在灯柜上,以期长期保存,教育子孙后人。傅常的孙儿傅尧将它捐赠给抗战纪念馆,告诉大家抗战历史不容遗忘,要传承下去。如今,灯柜台面上的字迹和柜门上“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辨。

且看那面环形的抗日英烈名录墙,杨靖宇、佟麟阁、赵尚志、赵登禹……近2000位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领的英名镌刻在此。他们大都是八路军、新四军团以上指挥员、国民党军队少校以上的军官,而大片的留白,则昭示着更多没有留下名姓的英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他们的舍生取义、浴血奋战,永照汗青!

这就是我们的抗战史。无数家庭的记忆,集合起来,就成了整个民族有血有肉的历史。抚摸着墙上英烈的名字,似乎仍能感觉到他们脉搏的跳动;隔着橱窗凝视着战士们曾经使用过的钢枪,虽已锈迹斑斑,却仿佛仍能感受到子弹出膛的怒吼……展厅中央震撼人心的群雕“铜墙铁壁”,涵盖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国民党军、民主党派人士、少数民族群众以及工人、农民、学生等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

英雄不死!即便倒下,也化作了一座座山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